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海南样本”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海南样本”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中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位于海南岛中部,总面积达4268.63平方公里,横跨9个市县。这里不仅是海南岛重要的水源涵养库,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被誉为“热带北缘生物物种基因库”。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海南样本”
自2019年启动体制试点以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的恢复。这种仅分布于海南岛的特有物种,曾一度濒临灭绝。通过持续的保护努力,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从2019年的4群30只增长至现在的7群42只。
除了海南长臂猿,其他珍稀物种也在国家公园内重现或种群扩大。例如,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小爪水獭等物种的数量都有所增加。据统计,尖峰岭片区已监测到约30只中华穿山甲,表明该区域存在稳定的穿山甲群体。
更令人振奋的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已成为新物种发现的热点区域。自2019年以来,这里已累计发现新物种75种,包括金樽水玉杯、海南小姬蛙、毛瑞线柱兰等罕见物种。这些新发现不仅丰富了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也证明了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的有效性。
创新保护模式: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守护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保护成效,离不开创新的保护模式。国家公园管理局构建了智慧化生态管护新模式,通过建设省级智慧管理中心、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启动“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项目,探索构建“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样地+随机样地+公里网格样地”四位一体的热带雨林监测体系。
在霸王岭片区,科研人员在海南长臂猿活动范围内安装了19套智能监测设备,实时获取影像监测数据。同时,智慧巡护应用程序的使用率接近100%,护林员每次巡护的时间、路线都会被记录下来,途中拍摄的珍稀动植物也会即时传输至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
除了科技手段,生态搬迁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截至目前,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已搬迁455户1931人,搬迁比例达99%。同时,还在持续推进小水电整治、退出工作。为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在通过自然恢复、近自然改造等手段,加大对人工林的改造修复力度。
生态价值:海南岛的“绿色心脏”
海南热带雨林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海南岛的“绿色心脏”。这里是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主要江河的发源地,茂密的热带雨林形成了重要的水源涵养库,以及防风、防洪生态安全屏障。
研究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具有较高的碳汇能力,每公顷每年可吸收1-2吨碳。国家公园还完成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2022年度GEP达2080.40亿元,较上年度增加12.01亿元。这一核算体系的建立,为生态价值的量化和转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海南省将国家公园建设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12个先导项目之一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之首。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常务副组长,体现了对这一工作的强力支持。
未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继续在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社区发展等方面发力,致力于打造国家公园建设的“海南样板”,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