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的美军将领表现如何?
朝鲜战争中的美军将领表现如何?
朝鲜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场没有取胜就签订停战协议的战争。从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成立"联合国军"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在三年零20天的时间里,先后有3任"联合国军"总司令、4任美第8集团军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他们在这场特殊的战争中表现如何?
“联合国军”17国国旗,注意韩国虽然当时还未加入联合国,但还是受“联合国军”指挥
美国用于干涉朝鲜战争的主要军事力量是第8集团军,这是一支在二战后期建立的军事组织,战后驻扎在日本,但是经过在日本几年纸醉金迷的生活后,这支部队战力堪忧,参战后和韩军一起被朝鲜人民军围在釜山防御圈。
首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五星上将是美军中资历极老的一名将军,桀骜不驯、目中无人是他的标志。他见朝鲜人民军猛攻釜山,后方兵力空虚,便策划了仁川登陆。1950年9月15日,拥有丰富两栖登陆经验的陆战一师作为第10军的先头部队登上了仁川的滩头。美军登陆后很快占领了兵力空虚的汉城,朝鲜人民军被前后夹击,最终大部被消灭。可以说仁川登陆展现了麦克阿瑟作为一名沙场老将应有的军事素质。
巴顿最喜欢的部下、三星中将沃克
但此后老麦的表现就一言难尽了。他先是无视我国禁止美军越过三八线的警告,在志愿军入朝后又严重低估我军入朝参战兵力。在一次战役遭遇志愿军当头一棒后又认为缺乏后勤补给的我军很快会退回中国,并不断催促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北上,要在圣诞节之前结束朝鲜战争。结果二次战役成了美军的噩梦。相对老麦而言,沃克更像是个正常人。在已经被三面包围的情况下,他果断下令部队后撤。但是在第38军一夜急行军145里的奇迹下,大部分美军还是被包围了,美军只得放弃大量重武器慌忙后撤,沃克也在撤退途中死于车祸,成为了朝鲜战争中美军牺牲的军阶最高的将领。总的来说,沃克的表现只能用平淡无奇来形容。
沃克死后,曾在二战中担任过第82空降师师长、第18空降军军长的李奇微接过他的职务。李奇微作战比沃克更加灵活,能够正视敌我双方的优劣点。三次战役时他没有固守汉城,反而诱敌深入,制订所谓"磁性战术",成功逆转了败势。麦克阿瑟见李奇微的战术有所成绩后,就又狂妄起来,声称要打过鸭绿江将战火烧到中国东北,甚至叫嚣要对中国发动核打击。早就对麦克阿瑟不满的杜鲁门总统立马解除了老麦的职务。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后的表现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作为一个军旅生涯一路顺风顺水的白人将军怎么可能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而且他又是一个极好面子、对上司都毫不示弱的人物,但是由于他的傲慢一度将朝鲜战场上的美军陷入绝境,他的表现只能用差来形容。
喜欢在胸前别颗地雷的李奇微
老麦走后,李奇微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而诺曼底的英雄范弗里特接任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继续推行"磁性战术",但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让李奇微认识到消灭志愿军是不现实的,于是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和谈。在和谈期间,李奇微又发明了"绞杀战",企图凭借空军优势彻底切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但在中苏两国空军和我志愿军高炮部队的打击下,"绞杀战"完全失败,而他发动的几次攻势均在志愿军的"地下长城"面前失败。由于艾森豪威尔要回国参加1952年总统大选,李奇微被调到欧洲担任盟军欧洲最高司令。李奇微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可以说是一个优秀将领的水平,是志愿军最难缠的对手。
范弗里特上将
接替李奇微第8集团军司令的范弗里特是"惟火力论"的坚实信徒,他主张用强大的炮火消灭敌人,在他的眼里,如果没有消灭敌人那绝对是火力还不够猛。为了形容他对火力变态的痴狂,人们还专门发明了"范弗里特弹药量"这个名词。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的这一嗜好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向上甘岭仅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上倾泻了190余万发炮弹、5000多枚航空炸弹,以至于山头都被削低了3米,但在我志愿军的顽强抵抗下,美军最终还是败北。上甘岭战役后,美军高层决定再次回到谈判桌上,但是范弗里特仍然想和志愿者开战,于是他也被调离了朝鲜战场。总的来说范弗里特这个人比较教条,不太会考虑对手的实际情况,一味依靠火炮,战术上乏善可陈。
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克拉克和第8集团军司令泰勒到任时朝鲜战争已进入尾声,他俩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实现停战,好让美国集中精力对付苏联,他俩最终也实现了这一目的,但军事上就没啥建树了。
美军将领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总的来说不合格。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他们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既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在战场上屡屡低估我军的作战能力。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也衬托了我军指战员的英勇以及灵活的作战方式。最后向在70年前保家卫国的志愿者全体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