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如何成为新闻界的“全能记者”
融媒体时代,如何成为新闻界的“全能记者”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媒体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日益模糊,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答案指向了一个方向: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记者”。
融媒体时代的挑战
“融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指的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在中国,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百度百科将其定义为“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打造‘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文字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受众需求,多媒体、跨平台的传播方式成为主流。这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流程,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媒体记者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很可能会被时代淘汰。
全能记者的技能图谱
那么,什么是全能记者?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熟练掌握多种媒体技能,既能写稿又能摄像,既能做直播又能做后期,同时具备传统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职业操守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全能记者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技术技能:在融媒体时代,记者需要掌握摄影、摄像、录音等多媒体技能。以闫征为例,她从主持人转型为全媒体记者后,不仅需要在镜头前主持节目,还要在幕后完成采访、写稿、剪辑视频、出镜直播等工作。这些技能的掌握,让她能够在各种新闻场景中游刃有余。
内容生产与运营能力:融媒体记者不仅要生产内容,还要懂得如何运营内容。这包括了解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掌握社交媒体营销技巧,甚至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闫征在扶贫活动中,不仅制作了新闻报道,还策划了直播带货活动,实现了内容生产与运营的完美结合。
创新表达能力: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让新闻报道脱颖而出?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闫征大胆尝试用rap形式讲述时代楷模故事,用XR技术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这些都是创新表达的典范。
跨文化传播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闫征通过《科学的中医药》等作品,成功将中国故事传播到海外,展现了优秀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新闻教育的变革
面对融媒体时代的挑战,新闻传播教育也在进行深刻的变革。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例,学院正在推进新闻实务课程改革,重点包括:
课程体系重构: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引入更多跨学科课程,如数据新闻、事实核查等。
实践导向教学:加强与业界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提升实践能力。
技术创新融合:引入AI、AR、MR等新技术,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国际化视野:开设国际传播课程,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培养能够适应融媒体环境的新型新闻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优秀走向卓越:闫征的启示
闫征的成长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全能记者成长路径的绝佳样本。从主持人到全媒体记者,她的转型之路清晰地展示了全能记者所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持续学习:闫征不断学习新技能,从最初的主持人到后来的全媒体记者,每一次转型都伴随着技能的升级。
创新精神:她敢于尝试新形式,如用rap讲述时代楷模故事,用XR技术呈现博物馆文物,这些创新尝试都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社会责任感:在扶贫、抗疫等重大主题报道中,闫征始终坚守新闻人的社会责任,用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国际视野:她不仅关注国内新闻,还积极向海外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了优秀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展望未来
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对于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大展身手的时代。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保持对新闻的热爱和对真相的追求,就一定能在融媒体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正如闫征所说:“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融合,更是内容、人才、资源的全面整合,是新闻理念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未来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在创新与传统之间寻求融合,用真实而动人的中国故事,照亮时代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