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重塑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力量
截至2023年7月,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已达48.8亿,相当于全球总人口的60.6%。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是互联网对人类传播方式的彻底改造。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我们获取、分享和交流信息的方式。
人际传播的数字化转型
社交媒体的普及是互联网改变人际传播最直观的体现。据统计,典型的社交媒体用户每月活跃使用6.7个不同的社交平台,平均每天使用时间长达2小时26分钟。这意味着人们大约有15%的醒着时间都在使用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习惯,还创造了全新的社交方式。Facebook、Instagram、微信等平台的月活跃用户都已突破10亿大关。这些平台不仅用于亲友间的日常沟通,还成为了商业交流、公共讨论甚至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
群体传播的革命:从偶然到常态
互联网最本质的特征是群聚传播,即极端多元的网络主体因事自发聚集。这种聚集不同于传统的组织传播,它具有匿名性、松散性和临时性。群体成员可能此前此后永远不存在任何真实的社会联系,但他们会因某一事件迅速聚集,形成庞大的参与群体。
这种因事聚集的传播模式,催生了一个个热点事件的快速发酵和传播。从明星八卦到社会新闻,从政策讨论到文化现象,互联网上的群体传播呈现出海浪式的传播能量。每一次热点事件的讨论都可能因为下一个热点的出现而迅速转移,形成一波接一波的传播浪潮。
大众传播的新时代:新媒体的崛起
互联网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即时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而言,新媒体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资讯,更成为了他们认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政务直播等新型传播形式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涵。然而,如何在保证信息质量的同时,实现政务直播的常态化和品牌化,仍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线社区的演变:从论坛到短视频
从1998年西祠胡同的创立,到如今小红书、B站等平台的崛起,内容社区经历了从PC图文时代到移动互联网视频时代的巨大转变。早期的论坛、贴吧主要以文字交流为主,而现在的内容社区则融合了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
然而,随着内容的多元化,质量控制成为内容社区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在保持内容多样性的同时,避免低俗化、同质化,是每个内容社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未来展望:AI时代的传播新变局
随着AI技术的发展,包括ChatGPT、网络机器人在内的数字主体,正在成为互联网传播的新力量。这些数字主体不仅丰富了传播主体的类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如何防止AI生成内容的误导性传播。
可以预见,未来的传播方式将在技术的推动下继续演变。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传播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会改变。互联网已经并将持续改变我们的传播方式,但最终决定传播效果的,仍然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正如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所说:“传播是社会的神经系统。”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作为这个神经系统的中枢,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塑造着人类社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