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短视频摆拍:流量至上的虚假狂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短视频摆拍:流量至上的虚假狂欢

引用
人民网
9
来源
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215/c1001-32309186.html
2.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405/17/WS6646b586a3109f7860dddceb.html
3.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21-02/01/content_25878625.htm
4.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4085277
5.
http://www.news.cn/fortune/20250208/7d86504a9a4e4fa68916333e758fa040/c.html
6.
https://www.cpd.com.cn/n15737398/n26490099/523/t_1084181.html
7.
https://sxgy.shanxify.gov.cn/article/detail/2024/12/id/8440819.shtml
8.
https://www.cpd.com.cn/n15737398/n26490099/923/t_1103381.html
9.
https://www.nrta.gov.cn/art/2021/12/15/art_114_58925.html

“女生一觉醒来发现相亲对象站在床边”,这则看似荒诞的短视频曾在今年春节期间引发全网热议。然而,这竟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摆拍,真相大白后引发公众愤慨。无独有偶,从“支付宝隔空盗刷”到“外卖员被辱骂”再到“网红直播家暴”,类似虚假摆拍视频屡见不鲜,不仅误导公众认知,还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和社会安全。

摆拍视频:流量至上的产物

这些虚假摆拍视频背后,是创作者对流量的疯狂追逐。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意味着广告收入、商业合作和变现机会。为了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关注,一些创作者不惜制造热点话题,甚至不惜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

以“阜阳敏姐家暴摆拍”为例,当事人谭某通过编造家暴场景,成功引发全网对反家暴议题的关注。然而,当真相曝光后,不仅损害了真正家暴受害者的权益,还严重透支了公众的同情心。这种“狼来了”效应,使得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更难获得关注和支持。

深层危害:不只是简单的虚假信息

虚假摆拍视频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它们不仅误导公众认知,还可能引发社会对立,破坏社会信任。例如,“云南波波”的慈善摆拍,不仅欺骗了公众的善心,更严重损害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当人们发现所谓的“善举”不过是精心设计的骗局时,对整个慈善行业的信任都会受到打击。

此外,这类视频还可能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负面影响。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些摆拍视频通过虚构的“励志”故事或“反转”剧情吸引眼球,传递错误的价值观。长此以往,可能会扭曲青少年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影响其价值判断。

治理困境:法律滞后与平台失守

面对短视频摆拍乱象,现有治理措施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处罚力度不足。虽然《网络安全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虚假信息传播有所规制,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以删帖和行政处罚为主,违法成本较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另一方面,平台审核机制存在明显漏洞。许多摆拍视频在发布时并未标注“虚构”或“演绎”,导致用户难以辨别真伪。即使事后被举报,平台的处理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处罚。

多方协同: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治理短视频摆拍乱象,需要政府、平台和公众共同努力。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应明确虚假摆拍视频的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动,形成监管合力。

其次,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利用AI等技术手段提升内容审核效率,建立更严格的账号信用体系。对于虚构内容,要求创作者必须显著标注,避免误导用户。同时,优化举报机制,鼓励用户参与监督。

最后,提升公众媒介素养至关重要。通过媒体教育和典型案例宣传,增强公众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鼓励理性思考,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短视频摆拍现象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平台监管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才能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网络环境,让虚假信息无处遁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