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渤海国:多民族融合的传奇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渤海国:多民族融合的传奇故事

引用
国家人文历史
10
来源
1.
https://www.gjrwls.com/geography/20241212/1051877993409937408.html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PIN43LP0541LBHV.html
3.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321/11/26561818_900710854.shtml
4.
http://www.rmlt.com.cn/2017/0316/464806.shtml
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25/19/78320657_1137622650.shtml
6.
http://lishisuo.cssn.cn/xsyj/slxxjs/202112/t20211207_5379800.shtml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A4%E6%B5%B7%E4%BA%BA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A4%E6%B5%B7%E5%9B%BD
9.
https://www.hljszw.org.cn/home/book/info/get_id/104352.html
10.
https://xianxiao.ssap.com.cn/catalog/5918388/bookid/1879319.html

公元698年,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在东北地区建立了渤海国,这个被誉为“海东盛国”的古代王国,不仅以其广阔的疆域和繁荣的文化著称,更因其独特的多民族融合现象而备受瞩目。作为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治体,渤海国吸纳了高句丽人等众多民族,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体制上对唐朝的全面借鉴,还表现在农业、牧业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

01

多元民族的融合

渤海国的主体民族为靺鞨族,同时也包含了部分高句丽、扶余、沃沮、濊貊等民族。靺鞨族是我国古代活跃于东北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先秦时代称为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时叫勿吉,到隋朝的时候才改称靺鞨。唐代初年分裂为十个部落,其中以黑水部落最为强大。分布在今天的黑龙江中下游和松花江流域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靺鞨各部一直都臣服于中原王朝。到隋末唐初天下大乱。靺鞨十部有的就臣服于突厥,有的则依附于高句丽。粟末靺鞨原本居住于粟末水流域(今松花江上游)。公元七世纪中期,唐朝消灭了高句丽,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投降唐朝,与部族被迁徙到今辽宁朝阳地区的营州。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叛唐朝,攻陷营州城。大祚荣与靺鞨族首领乞四比羽率领部族东迁,在奥娄河(今牡丹江)筑城自守。武则天招降乞四比羽,但遭到拒绝。于是派军征讨,乞四比羽战败被杀。大祚荣则率军打退了唐军,成为当地各部的首领。

他不断攻打和吞并邻近部落,终于扩地二千里。所管辖的人口超过了十万户,并且建立了一支数万人的靺鞨军队,于是自称为震国王,向北方强大的突厥称臣。

公元705年,唐中宗继位,派官员前往东北招降。大祚荣表示愿意臣服大唐,并派儿子大门艺到长安做人质。大祚荣建立的政权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藩属。

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大臣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并将大祚荣统治的地区作为大唐的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自此大祚荣去靺鞨称号而改称渤海,因此,呼汗州都督府又被称为渤海都督府。

02

文化交流与融合

渤海国与唐朝建立了藩属关系,每年向唐朝进贡特产,唐朝则回赠各种生活用品。渤海国从唐朝学习了许多汉族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使自己迅速改变了原本随水草而居的落后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形成了城市和乡村。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并且渤海国通用汉文,在唐文华的熏陶下,文学也蓬勃发展起来。

公元八世纪中叶,大钦茂迁都上京。(黑龙江宁安西南),渤海逐渐强大起来。到大仁秀统治时期,兼并了东北的虞娄,铁利,弗涅封靺鞨诸部。疆域北抵黑水靺鞨,东至大海,南抵尼江(今朝鲜龙兴江)与新罗为界。黑水靺鞨各部也纷纷臣服于渤海,契丹,室韦等少数民族也十分恐惧渤海

当时渤海国由于国力强大,文化上深受唐朝影响,遂有“海东盛国”之美称。

渤海国的行政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完全仿照唐朝。为了统治这个辽阔的地区,大仁秀分全国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以肃慎故地为上京及龙泉府,管辖龙州、湖州,勃州。府治龙洲城。(今黑龙江省临安西南的渤海镇)
中京及显德府管辖铁州,汤州,卢州,显州,荣州,兴州。府治显州城。(今吉林省敦化敖东城)
以濊貊故地为东京及龙原府。管辖庆州,盐州,穆州,贺州,府治庆州城。(今吉林省珲春西南)
以沃沮故地为南京及南海府。管辖沃州,晴州,椒州。府治沃州城(今朝鲜咸镜北道之镜城。)
以高句丽故地为西京及鸭绿府。管辖神州,桓州,丰州,正州。府治神州城。(今朝鲜慈江道鸭绿江东南岸)
长岭府统辖瑕州,河州。府治瑕州。(今吉林省海龙西南山城镇)
以扶余故地为扶余府,管辖扶州,仙州。府治扶州城。(今吉林省四平)
鄚郆(mao ji)府管辖鄚州,高州。府治鄚州城。(今黑龙江省阿城)
以虞娄故地为定理府,管辖定州,潘州。府治定州城。(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
安边府管辖安州,琼州,府治安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奥尔加)
以率宾故地为率宾府,管辖华州,益州,建州,府治华州。(今黑龙江省东宁市)
以拂涅故地为东平府,管辖伊州,蒙州,沱州,黑州,比州,府治伊州城。(今黑龙江省密山市兴凯湖西北岸)
以铁利故地为铁利府。管辖广州,汾州,蒲州,海州,义州,府治广州城。(今黑龙江省依兰西南)
以越喜故地为怀远府。管辖达州,越州,怀州,纪州,富州,美州,福州,邪州,芝州。府治达州晨城。(今黑龙江省同江市)
安远府管辖宁州,郿州,慕州,常州。府治宁州城。(今俄罗斯依曼河下游)
郢州,铜州,涑州为独奏州,属于中央直辖。
所有府州县的各级地方官吏均以王室成员和大姓贵族担任。国王之下的官员仿照唐朝设置的三省六部制,军事编制则使用唐朝的府兵制,建立了八卫,每卫设置大将军和将军一人负责统帅军队。

渤海国建立之后大力向内陆汉族学习。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渤海王多次派遣学生到长安太学学习。渤海地区通用汉字,使用的历法则是唐朝制定的《长庆宣明历》,音乐也是参照中原音乐加以改进的。

渤海的官员和贵族子弟子弟用汉文做诗,其中,杨泰师和王孝廉的诗作深受李白、杜甫的影响,是当时著名的渤海诗人。

公元834年秋,瀛洲司马张建章奉命前往渤海,受到渤海国王的热烈接待。由于一再挽留第二年才返回长安。他在上京期间同渤海上层人士互相唱和的诗稿和来往的书信,竟装满了他的行囊。可见,渤海通汉文化的人是很多的。

唐诗人温庭钧在《送渤海王子归国》诗中写道:
疆理虽重海,诗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这不仅是一首对渤海王子文化素养的赞美诗,而且也是表明渤海与内陆文化一致和亲密关系的生动写照。

03

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

渤海国的稻米经济区的形成与其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生产力水平发展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渤海国地域,普遍使用铁犁牛耕,农牧渔业均较为发达。夏季温度高且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既有利于种植水稻,还有利于种植粟、麦、豆等作物。渤海国疆域包含小兴安岭南麓、三江平原以及众多水系发育良好的松花江、牡丹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兴凯湖、图们江、鸭绿江、东辽河等河流;东南部则靠近日本海,气候温和,降水充足。密布的河网系统和充分的降水为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水资源,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的地势特征也为农业耕作提供了有力的灌溉条件。

稻米大面积种植的前提为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在渤海国建国前,渤海地区就已经广泛使用铁器用于农业生产,同时也为灌溉渠道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考古发现的渤海国时期灌溉渠道和与其相配套的分水堤和退水沟、利用玄武湖引水灌溉和调控旱季水源等水利措施,极具特色;进一步证明渤海国的农田水利和城市水利均较为发达。此外,渤海国特色水利的发展,还得益于官方的重视。在渤海国官制中,设有专门主管水利事物的“水部”和主管粮食生产及仓储事务的“大农寺”,这印证了渤海国的水利和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性。

渤海时期,得益于渤海国的地理条件和地缘优势,以稻米及其他物产为主要货物的对外贸易盛行。首先,其首都地区借助水道构成了连接京、府、州、县的水陆交通网,为其贸易活动提供了便利。其次,在对内贸易方面,渤海国历代君王都曾主动派遣使臣去中原王朝朝贡,并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以致形成了连接渤海和中原的“朝贡道”,增强了渤海与中原的贸易往来。在对外贸易方面,渤海国与日本的贸易较为频繁。根据日本出版的《渤海研究论文集》统计,公元727至922年,渤海使者到访日本共34次;公元728至811年,日本使者到访渤海共13次。贸易的往来不仅促进了渤海国的经济发展,同时还促进了渤海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04

历史意义与启示

渤海国的多民族融合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促进了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其成为“海东盛国”。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体制上对唐朝的全面借鉴,还表现在农业、牧业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渤海国的多民族融合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促进了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其成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的多民族融合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促进了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其成为“海东盛国”。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体制上对唐朝的全面借鉴,还表现在农业、牧业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渤海国的多民族融合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促进了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其成为“海东盛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