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心理学视角解读张扣扣的复仇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心理学视角解读张扣扣的复仇之路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288168097_100135470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5BKM9M0522S7OV.html
3.
https://www.sohu.com/a/546975059_121288560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6%89%A3%E6%89%A3/22393180
5.
https://www.sohu.com/a/289308315_119350
6.
https://m.law.iask.sina.com.cn/jx/sh/diu63ahbsvdc.html
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8F%E5%85%B8%E7%B2%BE%E7%A5%9E%E5%88%86%E6%9E%90%E7%90%86%E8%AE%BA/16999148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A0%E6%89%A3%E6%89%A3%E6%A1%88
9.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0/01/id/4769097.shtml

2018年除夕夜,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命案。35岁的张扣扣持刀杀害了邻居王自新及其两个儿子,随后点燃了受害者家的轿车。这起案件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非突发的邻里纠纷,而是源于22年前的一场旧案——张扣扣的母亲汪秀萍正是死于王家三儿子王正军之手。

1996年8月27日,13岁的张扣扣目睹了母亲被王正军用木棒击打致死的惨剧。尽管王正军因未成年而被从轻处罚,仅获刑7年,但这一幕深深烙印在张扣扣的心灵深处,成为他挥之不去的阴影。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指出,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张扣扣而言,母亲被杀害的场景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忆,更是一种创伤性体验,它反复出现在他的思维和梦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剧痛苦。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核心症状包括创伤性再体验、回避和麻木状态以及警觉性增高。张扣扣的情况显然符合第一种——创伤性再体验。母亲死后的22年里,这段痛苦的记忆不断在他脑海中重现,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被触发。

在张扣扣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心理困境。父亲因家境贫困未能再婚,张扣扣作为家中独子,不仅要面对母亲离世的痛苦,还要承受家庭经济困境的压力。更关键的是,父亲在关键时刻的缺位,使得张扣扣缺乏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引导。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符号化是将体验转化为语言或象征的过程。未被符号化的创伤,即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痛苦经历,会像异物一样卡在心理系统中,持续干扰个体功能。对于年幼的张扣扣来说,母亲被杀害的创伤过于沉重,不仅超出了语言表达的范围,也超出了他当时的认知能力,因此只能以非语言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未被处理的创伤逐渐演变为深刻的仇恨。2017年底,当张扣扣再次回到家乡时,内心的仇恨之火已经难以抑制。2018年除夕,当看到仇人一家准备祭祖的场景时,他内心的创伤记忆被彻底触发,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张扣扣的复仇行为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生存焦虑和死本能的作用。当个体面临无法解决的心理冲突时,可能会通过极端行为来寻求解脱。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正义与个人复仇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张扣扣案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法律的公正与个人的复仇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平衡?如何通过心理干预预防类似悲剧的发生?这起案件提醒我们,童年创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同时,它也促使我们思考:在追求法律正义的同时,如何给予受害者及其家属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

这起案件最终以张扣扣被判处死刑告终,但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结束。它不仅是一个关于法律与复仇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心理创伤、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的深刻寓言。通过理解张扣扣的心理历程,我们或许能更好地预防类似悲剧的发生,为那些经历过创伤的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