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非遗晚会》:千人百戏展风采,科技赋能焕新生
《2025年非遗晚会》:千人百戏展风采,科技赋能焕新生
1月31日、2月1日(大年初三、初四),CCTV-1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2025年非遗晚会》(上、下两集)如期播出。这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非遗盛宴,以“非遗+科技”的创新模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大餐。
千人百戏:非遗文化的集中展示
晚会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项非遗瑰宝,近千名非遗传承人同台献艺,共同打造这场新春文化盛宴。从北国到江南,从高原到平原,各地非遗精华荟萃一堂。
晋南威风锣鼓敲出震天响,彝族左脚舞跳出民族韵律,高山族拉手舞展现团结精神,胶州秧歌扭出东方神韵,无为鱼灯舞动灵动身姿,白纸坊太狮演绎威武雄壮。这些传统舞蹈和音乐,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更体现了非遗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在戏曲方面,京剧、秦腔、越剧、川剧等各展风采。《回马枪》以京味十足的唱腔,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秦腔花脸一声吼,尽显西北豪情;越剧《画中游》则以温婉细腻的唱腔,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柔美。
值得一提的是,晚会还特别邀请了外国钢琴演奏家等国际友人参与,用多语种呈现精彩节目,让非遗文化走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科技赋能: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2025年非遗晚会》践行总台“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理念,用科技点亮舞台,展现非遗在新时代的时尚面貌。
主舞台设计匠心独运,以画卷、卷轴为视觉标识,仿若历史长卷,又如飞虹拱桥,前区布置水系波光荡漾,巧妙勾连非遗古今,AR视效让观众充分沉浸其间。AR技术不仅打造了青花瓷韵、北国雾凇、点墨成真等多种沉浸式舞台场景,还用于营造“物大人小”的超比例奇观化视觉场景,以及实现一秒变装,让舞台与秀场无缝切换。
机器人、机器狗、机械臂、AI技术、CG技术等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入,让传统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机械臂演绎皮影戏,熊猫机器人打太极,CG技术焕活苏绣场景,这些创新演绎方式让非遗文化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
传承创新:年轻力量注入非遗文化
在晚会现场,一位年轻的传承人格外引人注目。来自云南南华县的“00后”彝族服饰传承人陈海燕,带着她的精美绣品和彝族特色服饰亮相央视舞台。
陈海燕出生在楚雄州南华县的一个彝绣世家,母亲是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受家族彝绣文化的熏陶,她12岁便开始学习彝族服饰制作和刺绣技艺,至今已有十余年的绣龄。大学毕业后,陈海燕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彝绣非遗事业,为这门传统技艺注入青春力量。
陈海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彝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她希望通过此次非遗晚会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南华彝族服饰,让这项千年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文化传承: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晚会还延续了《非遗里的中国》“非遗街区”的概念,依据城市特色与非遗要素搭建各地非遗市集,把各地的非遗年货大全搬到荧屏上。观众不仅能看到精美的非遗工艺品,还能了解各地的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
一碗热腾腾的江西拌米粉,四川人走亲访友的春酒,山西关公扯面配醋的地道风味,广东一盅两点的精致生活,广西打年糕吃粽子的喜庆习俗,湘绣的精美绝伦,宁夏手工毯的精细工艺,苏绣的立体高叠技法,贵州苗绣的时尚创新,这些非遗瑰宝都在晚会中得到了生动展现。
《2025年非遗晚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它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依托,以国际化视野为引领,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场晚会不仅展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文化繁荣、创新发展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