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三位医务工作者的救援记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唐山大地震40周年:三位医务工作者的救援记忆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ingren.com/web/article/z9QjPLaM/wap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这场7.8级的地震让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瞬间变成一片废墟。在灾难面前,全国各地近2万名医务人员迅速响应,奔赴灾区展开救援。40年后,让我们一起聆听那些亲历者的故事,感受那段历史中的人性光辉。

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11秒。

唐山,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一场7.8级大地震中被夷成废墟。


大地震后被震弯的铁路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有近2万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携带药品器械进入灾区。那时中央牵头全国医务人员支援唐山,各地医务人员纷纷积极响应。1976年震后的唐山,不仅缺少医疗设备和药品,更关键的是医务人员在救治伤员的时候往往冒着余震的威胁。但是没有一个人申请撤离,并不是这些人都是圣人不畏惧死亡,只是他们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如今,40年过去了。让我们听听当年抗震救灾的医生的经历。

见证唐山孩子在淄博诞生

讲述人:秦云卿(退休前为张店区人民医院护士)

那时候,医护人员的重心都放在了救治唐山伤病员上。我先生(荆玉生)在医院救治伤病员回不了家。我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白天送孩子去幼儿园,晚上把两个不到4岁的孩子锁在家里,然后再去医院上班。每次临走前,2岁多的宝宝总会哭着大喊:“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可我没有办法,硬着头皮锁上门。因为我知道,在医院还有更多的人需要我。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唐山有一对年轻夫妇,在楼房倒塌的瞬间,怀孕8个月的妻子及丈夫从窗边被甩了出去,两人受了皮外伤。后来,他们被送往我们医院救治,妻子平安生下了女儿。他们是唯一的两个人进医院,3口人回故乡的家庭。

挺着孕肚抬病床 陪着伤员不敢睡

讲述人:赵华锦(退休前为张店区人民医院护士)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医院陆续接收了几十名唐山伤员。由于地震发生在夜里,很多伤员来的时候衣不蔽体,医院提前买布做了些衣物,给他们换上。那时,医院只有一座三层的门诊楼,病房全是平房。接收来的伤员不愿意住在房间内,我们几个护士只好将病床抬出来放在院子里,陪着伤员在院子里度过一个个漫长的夜晚。

当时正值盛夏,我已怀孕3个月,伴有孕吐。但一想到这些经历过地震的伤员,身体仿佛有用不完的劲,白天救治工作很累,晚上也就睡一两个小时。为了保障从唐山转移来的伤员尽快恢复,医院专门成立了后勤保障小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医院食堂却保证伤员们经常有肉吃。

四十多天没回家 奔赴唐山送伤员

讲述人:荆玉生(男)(退休前为张店区人民医院外科医生)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作为医院为数不多的外科大夫,我们投入到唐山大地震伤员的救治中。几场余震过后,伤员们仍心有余悸,纷纷搬到医院前面的空地上接受治疗。作为主治医生,我索性跟他们同吃同住,忙了40多天没有回家。

救治之余,对于病人提出的要求,我们也会想办法满足。医院住着一个腰椎损伤的老先生,想吃白玉米面,但那个时候上哪弄呢?辗转打听后,我们终于为老先生找到了一些白玉米面。老先生感动地说:“你们就像家人一样对待我!”

1976年10月,在上级统一要求下,我们去唐山送伤员。到了唐山,整片整片的废墟,一眼望去,断壁残垣,根本没有完整的建筑物。我终于亲身感受到了这次地震对唐山摧毁的严重性。亲手把陪护的3个伤员交给了当地灾后伤员安置部门后,我一遍遍叮嘱着他们注意事项,便匆匆赶回了医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