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A股暴跌背后的原因与后市展望
专家解读:A股暴跌背后的原因与后市展望
2025年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未能迎来期待中的“开门红”,反而遭遇重挫。上证指数下跌2.66%,深证成指下跌3.14%,创业板指下跌3.16%,市场一片哀鸿遍野。对于此次暴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指出,市场对资金面负循环的担心是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新锐炒股达人胡锡进也在社交平台表示为今天的股市表现难过,个人单日亏损超万元。这些专家和达人的观点引发了网友热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暴跌背后:三大原因引发市场调整
资金面负循环担忧加剧
2024年9月底以来,A股市场迎来了一轮罕见的上涨行情。数据显示,2024年两市总成交额达254.42万亿元,同比增长20.23%。上证指数全年上涨12.67%,深证成指上涨9.34%,创业板指上涨13.23%。然而,随着市场快速上涨,资金面的可持续性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中欧基金指出,由于去年9月底市场启动普涨性行情,引发部分资金快速回流,但随着横盘震荡时间变长,增量资金流入力度变慢。同时市场中枢再次大幅回升,后续需要资金形成合力,市场震荡期内部结构性机会较多,但分化较大。
特朗普当选带来不确定性
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引发市场担忧。景顺长城投研团队表示,市场对于特朗普上台后对华采取的举措有一定担忧,包括加征关税,以及金融领域等方面。通常市场对于这种潜在不确定性会进行提前反应,近期市场表现不佳。汇率市场已有所反应,近期在岸人民币汇率守住7.3关口,但离岸人民币汇率跌破7.3关口,并一度达到7.36,反映出一定的资金压力。
政策预期落空
2024年12月的政治局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积极信号,投资者对2025年的政策预期较高。但进入2025年后,政策层面相对平静,距离新的政策窗口期仍有一段时间,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所下降。金鹰基金指出,A股投资策略层面,预计短期震荡或将成为主旋律,市场中枢略下行过程中,风格或向大盘回归。去年9月以来,政策基调转向定价无虞,但进一步向上突破,则需要在政策定调向盈利传导过程中看到更多确定性线索,预计宽幅震荡依旧是短期的主旋律,但是震荡中枢的高度则有赖于风险偏好和流动性定价。
市场反应:资金轮动与情绪博弈
面对市场调整,资金开始从前期涨幅较大的科技股向防御性板块转移。白酒、猪肉等大消费板块逆势走强,光线传媒涨停续创历史新高。DeepSeek、算力概念股冲高回落走势分化,南威软件等涨停,美格智能接近跌停。截至收盘,沪指跌0.42%,深成指跌0.77%,创业板指跌0.71%。市场热点偏向防御类板块,个股跌多涨少,全市场超4100只个股下跌。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82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42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整体成交额保持在1.5万亿元以上,显示出市场活跃度并未因调整而大幅下降。长城投研团队建议重视结构性机会。原因在于,近期利率快速下行背景下红利风格再度具备吸引力,中小市值风格能否继续活跃要关注资金面状态。中长期来看,建议从基本面出发并结合良好的供需格局,关注景气成长产业,韧性外需板块也值得关注;另一方面建议从政策支持的角度出发,关注化债、并购重组等政策受益板块。
后市展望:短期震荡不改长期向好趋势
尽管市场出现调整,但机构普遍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趋势的改变。开源证券最新调研显示,80%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对当前A股市场持乐观或中性态度,认为未来一个月A股会小幅上涨或震荡持平。参与调研的投资顾问中,56%以上的投资顾问给出了7分及以上的情绪打分(满分10分),85%以上的投资顾问认为当前A股投资风险收益比处于历史中性区间以上的水平。90%的投资顾问看好未来3个月A股和港股的投资机会。
开源证券更是明确指出,A股已进入牛市第二阶段。具体行业配置上,建议关注五大方向:科技成长“AI+、自主可控”;消费“政策+内生复苏”;成本改善驱动;出海结构性机会;中长期底仓配置。
结语
A股市场的调整反映了资金面、政策预期和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然而,从长期来看,市场信心仍在,机构普遍看好后市表现。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应保持理性,关注基本面变化,把握结构性机会。正如吴晓求教授所言,市场的短期波动难以避免,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