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免费到收费:中国高等教育47年变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免费到收费:中国高等教育47年变迁

引用
新华网
12
来源
1.
http://www.xinhuanet.com/edu/20240228/977a3d520f9542dfa9b5b1ed155a7fef/c.html
2.
https://news.ifeng.com/special/gaokao/30year/200705/0522_1193_122383.shtml
3.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1158841.html
4.
https://gaokao.eol.cn/news/201303/t20130301_909393.shtml
5.
https://www.edu.cn/edu/gao_deng/guan_li/shou_fei/200603/t20060323_16117.shtml
6.
http://www.eeo.com.cn/2023/0902/603761.shtml
7.
https://www.edu.cn/zhong_guo_jiao_yu/gao_deng/gao_jiao_news/200603/t20060323_66896.shtml
8.
http://portal.smu.edu.cn/szw/info/1011/1465.htm
9.
http://www.yyjszzs.net/news_d.asp?id=1247
10.
http://fgw.shandong.gov.cn/art/2023/7/25/art_91687_10407555.html
11.
https://fgw.sh.gov.cn/fgw_jjjctk/20230428/fa1e88923a3143d0a699954aecfb4720.html
12.
https://ciefr.pku.edu.cn/cbw/kyjb/814b5c1e5d024042b3e934258cea4981.htm

1977年12月,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终于恢复。那一年,570万考生走进考场,最终27.297万人被录取,考试录取比例仅为29:1。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场考试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大的变革——从免费教育到收费教育的转变。

01

从免费到收费:一个时代的转折

在1950-1985年的35年间,中国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国家全包干”政策。那时候,上大学不仅不需要交学费,就连住宿费也全免。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国家每月还会发放17-23元不等的助学金。这种“上学免费+毕业包分配”的福利模式,让无数寒门学子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1985年,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政策调整,拉开了高等教育收费的序幕。这一年,高校开始实行计划外招生,也就是所谓的“双轨制”——一部分学生继续享受免费教育,而另一部分则需要自费。这个小小的裂口,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教育改革。

1989年,国家正式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虽然最初只是象征性的200元,但这200元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那以后,大学的学费就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惊人的30%-50%。到了2000年,就连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开始收费了。

02

25倍的增长:学费上涨的惊人速度

根据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2)》,从198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收费开始到2012年,中国大学的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这意味着,如果1989年的学费是200元,那么2012年的学费就已经涨到了5000元。

而这个数字,还只是保守估计。根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2023年秋季开学季,全国多所高校掀起了一轮新的涨价热潮。上海、四川、吉林等地的公办高校本专科学费标准普遍上调,涨幅在10%-54%不等。调整后,很多高校的学费已经跃升至每学年4000-8000元。

以四川省为例,2023年6月,四川省发改委等部门发布通知,将公办高校本专科的文科类和理工类学费分别上调至4800元/学年和5200元/学年,医学类专业更是上调至5800元/学年。这种幅度的上涨,让很多家庭感到压力山大。

03

谁在为教育买单?

面对不断上涨的学费,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钱不够了。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部门预算,2023年高等教育支出类预算数为10,256,451.61万元,比2022年财政拨款执行数减少了396,348.69万元。这意味着,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正在减少。

与此同时,高校的办学成本却在逐年上升。教师工资、实验室设备、基础设施建设,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一位负责教科文方面的地方财政人士透露,以高职大专为例,假设每名学生的学费是5000元,学校的学生数量在2万人,那么一年的学费收入大约在1亿元。然而,整个高校的支出却在4亿元左右,学费收入仅占四分之一,其余的支出基本都来自财政拨款。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学费似乎成了无奈之选。但是,这种做法也引发了广泛争议。支持者认为,随着物价上涨、教师工资支出增加、实验室设备更新以及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增长,适度调整学费是合理的。然而,批评者则指出,高校的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缺乏统一的学费核定管理办法,让人难以信服。

04

不同群体的教育支出差异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2018-2019学年,全国家庭教育支出平均为1.13万元,城镇家庭平均支出1.42万元,是农村家庭(8205元)的1.7倍。一个孩子从学前三年到大学本科毕业,一个家庭的教育支出约为23.3万元。其中,家庭支出水平最低的20%家庭花费约18万元,家庭支出水平中等的20%家庭花费约22.4万元,而家庭支出水平最高的20%家庭花费约42.4万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差异还在不断扩大。低收入家庭倾向于选择“有条件地‘鸡’娃”。首先,低收入家庭对学业成绩更加敏感,子女的成绩越好,家庭越可能增加教育投入。其次,低收入家庭对机会成本更加敏感。随着学段的上升,低收入家庭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更加谨慎,而高收入家庭则更愿意为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资源。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投入上,还体现在教育机会的获取上。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尤其是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也相应越高。这种“教育鸿沟”正在不断扩大,成为社会公平的一大隐患。

05

未来的路在何方?

面对不断上涨的学费,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教育投入机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建议,高校在调整学费时,应该充分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他提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确定两个“25%”的原则:一是受教育者承担的生均成本比例不超过25%,二是大学学费支出不得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

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9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万元。如果按照熊丙奇的建议,将学费控制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以内,那么农村家庭能够承受的最高学费仅为5000元,这显然无法满足高校的实际需求。

面对这种困境,有专家建议,应该改革对高校资源的配置方式。目前,作为高校重要资金来源之一的财政补助收入,往往向“双一流”大学、重点大学倾斜,而地方普通院校则相对较少。这种不平衡的资源配置方式,无疑会让原本资源就少的地方院校“雪上加霜”。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47年弹指一挥间。从免费到收费,从200元到8000元,中国高等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的改革之路。这条路,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也折射出社会公平的挑战。未来,如何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实现教育公平,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