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直博政策引热议:专家陈志文回应公平质疑
复旦直博政策引热议:专家陈志文回应公平质疑
近日,复旦大学宣布将面向全球海外高校招收中国籍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这一举措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有助于培养高水平人才,但也有人质疑其公平性。对此,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表示,复旦大学的直博招生政策在程序上与国内博士招生并无区别,均采用申请考核制,确保了公平公正。
政策具体内容
根据复旦大学发布的招生公告,此次直博招生面向18个专业学科,主要是前沿的高精尖理工类专业,如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此外还有少量文科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等。
申请条件方面,要求申请人具备中国国籍,本科阶段就读的海外高校原则上需同时进入主流世界大学排行的前100位,或就读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申请人的本科绩点不低于3.5(满分4分),并需提交相关推荐信等材料。
招生采取“申请-考核”制方式进行选拔。总成绩100分,材料审核成绩占20%,综合考核成绩占80%。院系成立由5到7名高级职称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形式由院系根据学科特点决定,其中面试暂定采取网络远程方式举行,一般不少于30分钟,申请人先结合PPT汇报5到8分钟,之后接受专家组提问。综合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面试环节由专家组成员现场独立打分,取平均分作为申请人的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留学生在报名阶段不填导师,在录取阶段根据师生互选结果确定导师。录取后,直博生在培养方式、学费标准、住宿安排、奖助学金和日常管理等方面与普通直博生执行相同政策。
专家观点:回应公平性质疑
针对网友提出的“不公平”质疑,陈志文指出,复旦大学的直博招生政策在招生程序上与国内博士招生并无区别,均采用申请考核制,包含面试、笔试、答辩等环节,确保公平公正。
“甚至与国内招博士会先确定导师不同,此次复旦大学的招生文件里指明,报名阶段不填导师,在录取阶段根据师生互选结果确定导师,这样其实更有利于防范我们想象中的一些东西。”陈志文说。
对于网友所质疑的直博生不用经历硕士研究生阶段,不用参加全国统考,更容易滋生腐败的质疑,陈志文称,这属于无稽之谈,也是对学术人才培养阶段不熟悉的误解。优秀本科生从事学术研究,一般就直接读博士,硕士并非必须经历的过程。比如美国,优秀本科生读研究生,基本是博士,硕士绝大多数都是应用型硕士,即专硕。学术型硕士很少,基本是作为博士退出机制。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精英教育时代,硕士长期充当了学术人才的培养职能,即博士阶段。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我国的学术研究生培养也逐渐转向博士阶段。2020年起,国家明确规定,新增硕士点原则是只增加专硕。同时,大幅扩张博士培养规模,最近几年增长比例都在10%以上。著名高校博士招生量大幅增长,因此就出现了“学硕停招”的新闻,主要原因就是学术研究生全面转向博士。在研究生推免中,“直博”比例大幅增长。总之一句话,本科---博士是国际常规,也是我们目前优秀本科生的常规路径。
“博士严格讲是科研人员,在美国高校的统计中,博士一般不会作为学生统计的。美国高校中经常把导师称为老板,就是因为这层关系:教授有钱就可以多招收(雇佣)初级的科研人员----博士研究生,而产出就是各种科研成果。在中国,我们的博士招生名额实际上非常有限,一个复旦的普通教授,一年可能就一个指标,这种情况下,你招一个关系户,那谁给你干活儿?不会干活儿岂不是耽误自己的事?更何况招生过程中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纪律监督,在培养过程中还有质量控制,比如论文抽查,如果博士毕业延期了,论文抽查过不了,导师都得受罚。”陈志文进一步解释道。
“设身处地想一想,即便抛开其他一切纪律与监督,质量控制,一个老板一年只有一个用人指标,他会雇佣一个能力差干不了活的人吗?自己科研耽误了只是一方面,毕不了业,导师是第一责任人,怎么办?虽不能绝对保证,但99%的导师都不会这么做。”他说。
政策背后的深意
陈志文还指出,复旦大学出台这一政策有着重要的国际政治背景。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大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遏制政策,对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理工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进行严格限制,甚至拒绝发放签证。这种“掐尖”策略导致许多中国学生在完成本科后无法继续深造。
复旦大学的直博政策正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流的重要举措。“这种时候,我们得把这些优秀的孩子接回来,让他们在这些重要领域继续深造,为国家做贡献,是不是?”陈志文说。
社会各界的讨论
复旦大学的这一政策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支持者认为,这将有助于培养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为国家储备科研力量。他们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海外求学、成长,参与国际竞争。复旦大学此举不仅拓宽了优质生源渠道,也提高了人才选拔质量。
然而,也有不少质疑声音。有人认为,这一政策可能加剧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使“有钱人”的孩子获得优待。他们担心,留学可能成为规避国内竞争的途径,尤其是在中学及本科阶段学术能力并不一定优秀的学生。
面对这些质疑,陈志文强调,出国留学是国内顶尖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经历往往将个人的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许多归国学者如杨振宁、施一公等,正是通过国外的求学经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开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据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2023~2024)》,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中,81.4%新晋中科院院士,39.2%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海外留学经历。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40%的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及超过半数的三甲医院院长,均为留学回国人员。
复旦大学的这一做法不仅有助于国内高校的人才选拔模式进一步完善,还能更好地吸纳全球优秀人才,推动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近年来,国内科研、经济不断进步,高校对于优质生源的渴求也愈发显著。在这背景下,复旦大学直博政策的推出,无疑也承载了高校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踏上更高一个层面的使命感。
提升教育公平性,打破身份、背景的界限是很多人心中的愿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清晰辨别和讨论哪种方式能够带来公平,如何才能更好地从社会各个角度以积极的视野看待留学生的直博政策,而不是以偏概全。可以说,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与精神交融,将更多优秀和有潜力的年轻人才带回国家,助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复旦大学的直博政策正在为这一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可能性。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与精神交融,将更多优秀和有潜力的年轻人才带回国家,助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