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世界文化遗产:阿克苏的千年古迹
探访世界文化遗产:阿克苏的千年古迹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三处文化遗产——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尕哈烽燧和苏巴什佛寺遗址,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见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克孜尔千佛洞:佛教东传的璀璨明珠
克孜尔千佛洞,又名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的明屋塔格山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这里现存编号石窟236个,壁画1万多平方米,是新疆著名的古代文物遗迹。克孜尔千佛洞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5-7世纪达到鼎盛,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
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壁画以菱形构图为主,每一个菱格都是一个生动的佛教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色彩鲜艳,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和破坏,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艺术魅力。壁画颜色以红、绿、蓝三色为主,蓝色颜料据说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这也为古代龟兹古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证据。在人物面部形象的刻画上,使用白色勾勒眉、眼和鼻,产生立体的感觉,这是西域特有的绘画技法,对敦煌早期的壁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克孜尔千佛洞也经历了重重劫难。战争、宗教纷争、西方探险队的劫掠以及自然因素,都让这片艺术瑰宝伤痕累累。许多精美的壁画和塑像被毁坏或盗运至海外,令人痛心不已。如今,克孜尔千佛洞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克孜尔尕哈烽燧:丝绸之路上的军事重镇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依西哈拉乡境内,坐落于却勒塔格山南麓盐水沟沟口的冲击台地上。这座始建于汉代的烽燧,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被誉为“丝绸之路第一烽”。
烽燧基底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米,南北宽约4米,现存残高13.5米。烽火台为夯土结构,层厚12-15米,上部夯层中夹有木骨层,顶部为木坯垒砌,并建有望楼,现仅存木栅残留物。烽体受自然侵蚀,风化作用,南侧中上部已呈凹槽状。
克孜尔尕哈在古突厥语中是“红色哨卡”的意思。这座烽燧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还承载着一段浪漫的传说。相传龟兹一位贵族少女与平民青年相爱,经常在烽燧上私会,最终青年被国王下令乱石砸死于烽燧之下,少女则在烽燧上殉情而亡。这个故事为这座古老的军事设施增添了一抹悲怆的浪漫色彩。
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域佛教文化的巅峰
苏巴什佛寺遗址,又称昭怙厘大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城东北20千米处。南北朝至唐代佛寺遗址,始建于魏晋,鼎盛于隋唐。整个遗址以佛塔为中心,四周建有庙宇、洞窟、殿堂、僧房等建筑物,保存较为完整。河道横贯其间,遗址分布在河道东西两岸的土丘上,称为西寺和东寺,主要建筑集中在西寺。从高大的残墙断壁,可以想象其曾经的宏伟。据说三藏和鸠摩罗什都在这里讲过经。
苏巴什佛寺遗址规模巨大,是新疆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中国西北干旱区,乃至中亚地区土遗址的典型代表,它的建造技法基本上涵盖了土遗址的各种不同建造形式。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这样描述苏巴什佛寺:“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相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这表明在唐代,苏巴什佛寺已是西域地区重要的佛教中心,僧侣多达万人。然而,随着宗教变迁和自然风化,这座昔日辉煌的佛寺逐渐衰败,成为丝绸之路上曾经繁华的见证。
阿克苏地区的这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古代龟兹文化的瑰宝,更是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西域文明、佛教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今天,当我们站在这些千年古迹前,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与辉煌。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