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被下架:你的个人信息安全吗?
滴滴出行被下架:你的个人信息安全吗?
2021年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通报,指出“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要求应用商店下架该App,并责令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整改。这一事件不仅关乎滴滴出行的经营发展,更引发了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广泛关注。
事件回顾:滴滴出行被下架始末
根据国家网信办的通报,滴滴出行的违规行为主要涉及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和使用。具体来说,App在未经用户明确同意的情况下,过度索取权限,包括读取联系人、短信、定位信息等敏感数据。此外,还有报道称滴滴可能涉及数据跨境传输问题,虽然滴滴方面否认将数据交给美国,但这一事件仍引发了对数据安全的担忧。
行业现状:App个人信息安全风险重重
滴滴出行并非个案,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已成为行业普遍问题。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18年的调查报告,85.2%的受访者遭遇过信息泄露,其中86.5%的人收到过推销电话或短信骚扰,75%的人接到过诈骗电话。这些数据揭示了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包括:
- 越界获取隐私权限:许多App会申请超出其功能范围的权限,如社交App读取短信、视频App获取定位信息等。
- 植入木马病毒:通过恶意软件窃取用户信息,2018年全年共截获移动端新增恶意程序样本434.2万个,其中隐私窃取类占比33.7%。
- 售卖用户隐私:60.6%的信息泄露是由经营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个人信息造成的。
整改进展:滴滴出行的回归之路
经过长达563天的整改,滴滴出行于2023年1月16日宣布恢复新用户注册。据滴滴方面表示,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进行了全面整改,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平台设施安全和大数据安全。不过,截至发稿时,滴滴出行App尚未在各大应用商店重新上架。
整改期间,滴滴出行的业务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从2021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滴滴日订单量累计流失约2.64亿单,下滑逾10%。市场份额也从近九成跌至七成。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如美团、高德、T3出行等纷纷趁机扩张,加剧了市场竞争。
用户应对: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面对App个人信息安全风险,用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自我保护:
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在使用App时仔细阅读隐私政策,了解其信息收集和使用规则。
选择正规渠道下载: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通过非官方渠道下载App,以减少感染恶意软件的风险。
谨慎授权权限:只授予App必要的权限,对于敏感权限如定位、通讯录等要格外谨慎。
使用复杂密码:为不同App设置不同的强密码,避免因一个App被攻破而导致其他账户受影响。
定期清理数据:及时删除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减少数据泄露的风险。
关注App更新:及时更新App到最新版本,利用安全补丁修复已知漏洞。
使用安全软件:安装可靠的手机安全软件,定期扫描系统,防范病毒和恶意软件。
理性维权:一旦发现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要积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个人信息安全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和用户自我保护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滴滴出行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更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