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结婚人数暴跌,年轻人不婚潮来袭?
2024年结婚人数暴跌,年轻人不婚潮来袭?
2024年中国结婚登记数据创下45年新低,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根据民政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仅为610.6万对,较上年减少157.4万对,降幅高达20.5%。这一数字不仅低于2023年的768.0万对,也低于回升前的2022年水平,创下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结婚人数持续下降
这一趋势并非偶然。从年度变化来看,2024年结婚登记数的回落与“无春”习俗的避讳有一定关系。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姜全保指出,2023年结婚登记数量回升与此前因疫情导致的婚姻推迟有很大关系。从更长期的原因分析,这是人口基数少叠加婚姻意愿弱化的结果,结婚登记数走低是长期趋势。
多重因素导致结婚率下降
结婚登记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适婚年龄段人口总量缩减。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如果把20岁到40岁看成适婚年龄段,适婚年龄段的下限即“00后”开始进入婚姻状态,而“00后”恰是低生育时代的出生人口,年均出生1631万人,那个时段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开始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如果把40岁及40岁以上作为适婚人口的上限年龄段,他们应该出生在80年代。从1981年到1997年,正值中国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80后”年均出生2213万人。目前,适婚年龄段人口呈现出“进少退多”的特点,因此,适婚年龄段的人数开始减少,假如说结婚率不变的话,适婚年龄段人口基数缩减,结婚人数自然就会变少,这是人口发展规律决定的。
除了人口结构因素,经济压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高房价、高生活成本让许多年轻人感到结婚“压力山大”。一位30岁的上海白领向明表示,虽然自己有结婚意愿,但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对象,同时也在考虑住房问题,“如果继续在一线城市工作和生活,住房问题也是结婚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没有家庭助力,买房子还是遥远的事情。”
观念变化同样不容忽视。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许多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更注重个人发展,不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必经之路。数据显示,2020年30岁-49岁的未婚女性占该年龄段人口的4.44%,与2000年0.66%相比,占比增加了5.7倍。
社会影响深远
结婚登记数量的减少,带来的将是一个长周期、系列性的影响。从时间上看,伴随出生人口数量和总人口减少的影响,适婚年龄段人口数量和结婚人口数量会出现下降大趋势。从时间上看,结婚人数减少会相应地影响到后面的生育率、出生人口数量、少儿人口数量、劳动力的变化、老龄化等诸多方面。结婚登记数量下降,生育基数人群的减少,使得提振生育的任务更加重要。
未来趋势预测
专家预测,2025年结婚登记数可能因习俗避讳小幅反弹,但长期趋势仍为波动下降。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表示,要靠家庭幸福感的社会体验和孩子的家庭价值去“感化”年轻人,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多做生育友好的制度建设,也要有足够的耐心,不必急功近利、过度焦虑,生育的家庭价值不会熄灭。”
面对这一趋势,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应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专家建议,在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同时,还应拓展到婚姻友好环境的塑造。比如,降低婚姻成本,抑制高彩礼,降低买房或租房负担,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线下交流机会等,“关键让已经制定的支持和友好政策和措施怎么能够实实在在地落地,让年轻人真正受惠,产生出好的效果”。
结婚人数的减少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这不仅是人口结构的问题,更涉及经济、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面对这一趋势,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友好环境、转变观念等方式,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婚育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