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老龄社会如何实现代际共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老龄社会如何实现代际共融?

引用
搜狐
7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556611020_467734
2.
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bookdetail?SiteID=14&ID=14555133
3.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103772
4.
https://www.airitibooks.com/Detail/Detail?PublicationID=P20240308155
5.
https://www.cyhq.gov.cn/csjssqk/1705519.html
6.
https://xianxiao.ssap.com.cn/catalog/6472375.html
7.
https://www.hzherui.com/heruishijiao/360.html

随着中国全面步入老龄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关注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是关键。在这一背景下,“代际共融”成为解决老年人精神关爱和社会参与不足的重要途径。通过促进老年人与年轻人有目的、持续的互动与合作,不仅可以增进不同年龄群体间的理解和支持,还能提升整个社区的生活质量。例如,在家庭内部倡导建设代际亲情住宅,鼓励养老机构与幼儿园场所共址共享资源等措施,都是实现代际共融的有效方式。

01

代际共融的理论基础

“孝当竭力,非徒养身”。从古至今,养老问题从来不是一维的。生活节奏的不同、消费习惯的差异、数字鸿沟的出现,加重了老少之间的代际冲突,这也让新时代的养老问题更为复杂难解。事实上,中国的养老实践更多地隐含于家庭、宗族、邻里、社会等层面的关系处理之中。可以说,中国代际共融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历史传统。因此,探讨中国代际共融的发展基础、实施重点及保障机制,不仅是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回应,也是对新型家庭关系的探索,为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提供了思路。

02

代际共融的实践探索

在快速老龄化和深度老龄化交织、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之下,受人口寿命延长、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社会流动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居住模式及代际伦理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型,与城镇相比,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程度更深。在实现老有所养上,农村老年人居住的空巢化问题加剧,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逐渐凸显:农村老年人精神自养能力薄弱,加之在高速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数字鸿沟问题凸显,老年群体(尤其是农村老年群体)在网络及数字产品的使用上受到了自身生理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因而无法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同时,随着家庭重心的下移,核心家庭越来越倾向于将自身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向下传递到子辈,而忽视了老年人的需求。这一现象在“半工半耕”的农村社会更为突出。因此,需要注重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提升农村老人的精神赡养质量。

代际共融的内涵及其在农村的实践基础

代际关系,通常指的是不同时代,或具有不同社会特征年龄段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狭义地来说,代际关系是指基于血缘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家庭成员之间父辈与子辈、祖辈与孙辈之间的抚养、照料、交往等互动关系。广义地来说,代际关系既包括基于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超越血缘,以共同地域、文化、社会交往为纽带所形成的不同时代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生命周期加长的老龄社会下,正需要倡导代际共融。推动代际共融,实现代际融合,也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代际共融理念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

  1. 强调场域的重叠
    实现代际融合首先要缩减空间上的距离,使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在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才能促进代际之间的平等顺畅交流。其次,要实现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在话语场域上的空间大大缩减,这就需要电子产品的适老化改造,使代际之间的“代沟”缩小,代际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促进双方深层次的了解。在了解了农村老年人的深层次需求以后,才能够精准地满足其精神需求,进行精神赡养。

  2. 促进载体的互动
    促进代际共融需要青老年群体之间具有共同的“互动载体”,这就需要让老年群体和青年群体在农村的日常社会经济生活中有更多的接触,形成例如合作服务场所等类型的代际服务、以村镇集市为代表的经济接触和以村集体活动为代表的社会接触等,更好地实现农村老年群体在精神上的“老有所养”。

  3. 实现代际的互益
    代际共融的过程是一个代际双方实现自身发展的“代际互益”的过程。青老年群体在代际共融的过程中各取所需,这不仅能够促进代际合作的顺利开展,更是代际共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村青年群体能够在代际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与自我认同;农村老年群体能够在代际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关怀,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照料,不仅促进了身心健康,有效地预防了老年群体的心理问题与负面情绪的产生,同时促进了老年群体自我认知的提升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和新技能的掌握,从根源上实现了精神赡养的意义。

代际共融在农村的实践基础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结构与社会变迁、农村社区的支持与参与、文化与传统的传承、政策与制度的支持以及实践案例的启示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农村地区代际共融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 传统纲常伦理的支持
    传统社会家庭代际交往受一套成型的社会规则的约束,而这套成型的社会规则就是文化。农村地区的文化与传统在代际共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在此背景下,“孝”与“顺”也就成为传统代际伦理的核心。虽然传统的大家庭模式逐渐转变为核心家庭和小家庭,但代际之间的联系并未因此减弱。相反,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老年人对年轻一代的指导和年轻一代对老年人的照顾变得更加重要。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为代际共融提供了实践基础,使得不同代际之间能够相互支持、共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政策引导与舆论宣传
    政府在促进代际共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如鼓励家庭承担养老基础性功能、支持建设代际融合的综合社区等,可以为代际共融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代际共融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媒体宣传在塑造社会氛围和推动代际共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广泛宣传代际共融的重要性和成功案例,可以激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同时,媒体还可以通过报道老年人的生活经历、年轻人的志愿服务等,增进不同代际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3. 以地缘为纽带形成的邻里代际合作
    在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乡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是传统中国最主要的两种社会关系。每一个家庭或家族成员都从属于特定的聚居共同体,并在这个结构体系中依据居住地点而与其他家庭或家族建立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和秩序规范的社会关系。由此形成的聚落共同体大多都是以地缘为纽带进行经济互助和生活互助的农村公社,强调老年人与年轻一代在农村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互帮互助。农村社区作为代际共融的重要平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通过组织各种代际交流活动,如节日庆典、文化娱乐、志愿服务等,促进了老幼群体之间的互利互惠。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社区内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还为不同代际之间提供了相互了解和学习的机会。此外,农村社区还通过提供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进一步推动了代际共融的实践。以德国利多多代屋为例,该机构通过构建非血缘关系的代际间公共开放空间,促进了儿童、青年人、老年人等多代人群开展社区层面的生活帮助、情感交流等。这种实践模式为农村地区代际共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农村地区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代际共融实践模式,如建立代际互助组织、开展代际志愿服务等。

代际共融视角下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积极意义及现状

从代际共融的视角来看,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不仅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与代际理解,还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人口基数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加重。因此,从代际共融视角下提倡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具有积极意义。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应家庭变迁,促进农村家庭和谐与代际理解
    家庭结构迅速变迁的背景下,提倡家庭成员的精神赡养能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使老年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从而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在代际共融的背景下,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础。通过精神赡养,年轻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从而增进代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这种沟通有助于打破代际隔阂,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2. 物质

03

家庭层面的代际共融

家庭是代际共融的基本单元,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实现代际共融的基础。在家庭层面,代际共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效沟通:家庭成员之间应该能够坦诚地交流想法、感受和需求,也倾听对方的意见。尊重意味着接受彼此的不同,并在冲突中寻找共同点。

  2. 支持与鼓励:在家庭中,其实会比单身时候遇到更多的挑战,特别是有孩子以后,因为双方有了照顾好整个家庭的责任。如果一个家庭里的成员总是经常责备或是不看好,那么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其实是会有比较大的阻碍。家和万事兴,爱是一种氛围,爸爸爱妈妈,尊重长辈,儿女也会爱家里所有的人反之大人之间美好的互动和对孩子的关爱,孩子也会在满满的安全感中成长。

  3. 解决冲突的能力:天天见面和呆在一块难免会有分歧和冲突。关键在于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避免让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

  4. 感恩与欣赏:别人对你好或者帮助其实都不是必须的,那是别人的真实付出,所以千万要记得时常说些感谢和赞美的话,恶语如刀,伤人至深;良言似药,暖人心扉。

每对夫妻、每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和方法是关键。希望大家都有一个融洽美满的家庭。

04

结语

代际共融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策略,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看到了代际共融在解决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促进家庭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创新实践模式,加强跨代沟通,为实现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