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永川: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永川: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引用
搜狐
8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633950873_120388781
2.
https://www.sohu.com/a/812129611_121106884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490811
4.
https://wyb.chinawriter.com.cn/Pad/content/201909/16/content51395.html
5.
https://www.cq.gov.cn/ywdt/jrcq/202206/t20220604_10776707.html
6.
https://www.cq.gov.cn/zwgk/zfxxgkml/zdlyxxgk/ggwh/wh/zxdt/202408/t20240826_13556534.html
7.
https://news.cqnews.net/1/detail/1121149459912990720/app/content_1121149459912990720.html
8.
https://m.yunnan.cn/system/2024/06/06/033088527.shtml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重庆市永川区板桥老街,这首熟悉的童谣伴随着阵阵锣鼓声,拉开了2023年永川区“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的序幕。此次活动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明办、永川区委、永川区政府主办,以“传统村落粽飘香 好人家风年年传”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民俗表演和非遗展示,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式体验永川的传统文化魅力。

01

川剧:传统艺术的创新演绎

作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川剧在永川这片沃土上焕发出新的生机。2019年,由永川川剧团晋京演出的《清风亭》又名《雷打张继保》,是2017年重庆市“整理改编川剧传统戏”的重点剧目之一。该剧自投排以来短短一年间已上演40余场次,深受观众喜爱。此次改编不仅保存了原始的明传奇情节,在舞台呈现上也继承了古代戏曲虚拟少物却又意象无穷的抽象美,仅用一个大背景幕布和“出将”“入相”两道门就铺呈了所有剧情,无需落幕不用换景。整体舞台设计简洁到可称原始。更引人注意的是,此版《清风亭》还启用了一个已少见于当下川剧舞台的传统——打杂师。

川剧里的“打杂师”,亦即通常戏曲中所谓的“检场人”。检场人是过去戏班中几乎不可或缺的成员。传统戏曲舞台一桌两椅,演员的上下场表演连贯进行并没有幕间间歇,这就需有专人处理换场事宜,并且承担一系列包括提词、帮助场上演员更换服装、保护高难动作演员安全等在内的杂务,以保证演出有条不紊、一气呵成。

川剧里的打杂师和各剧种中的检场人一样,并不穿戴戏服,也不施粉墨。他们穿插于正式演出的舞台之上,或搬动安置桌椅等舞台陈设,或为演员递送所需道具等物件,或向舞台施放粉火等。但与其他剧种舞台上常见的检场人有所不同,川剧里的打杂师不是近似于道具的无知觉的存在,不是舞台上可以视而不见的“多余的人”,川剧打杂师和剧中人关联更加紧密,在整个戏中承担了更为丰富灵动的艺术功能。他们常常有自身态度,有时甚至对剧情演进形成影响。比如传统川剧《盗银壶》中,打杂师上台来捡壶扔壶时,直接和剧中人张千对话,告诉张千他手中的壶并非银壶。这个开口说话的打杂师实际上是张千本人内心另一种意念的具象化身,这种舞台处理方式既生动又直观地展现了人物内心,亦是中国戏曲中写意美学的一种体现。

近年来,戏曲创作似有追求舞台上真实幻觉的趋势,大布景、真道具几乎成了戏曲舞美的主流审美。道具装箱的多寡甚至成了一台戏对外宣传的一个要素,仿佛道具造价越高、布景耗资越大,制作就越精良、戏就越好看。只可惜,这恰恰背离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意境。传统戏曲并不企图在舞台上拟真仿真,而是天生自带“对外交流”的特点,台上的演出并不隔离台下的观众,反而有意吸纳观众的参与,明白老实地告诉观众,这是“戏”,不过博台下诸君一乐一悲耳。

此次永川版《清风亭》演至张文秀欲出摊卖豆腐时,他问婆娘邓氏,水可烧好?豆腐可磨好?……一系列准备工作可弄好?邓氏快速流利作答,称都一一安排好了。张文秀疑道,怎么这么快?邓氏答道:“唱戏嘛,搞慢了让看戏的观众紧到等哪!”霎时,台上满意地笑,台下会心地笑,笑声汇集成一片。在这里,“第四堵墙”被拆掉,东方传统戏曲的此种演剧特点与西方布莱希特追求的“间离”,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对于中国戏曲的这种美学传统,剧团的创作者们以真诚的敬意进行了认真的继承和再创作,这应该也是他们让打杂师回归舞台的原因之一。

传承和创新是艺术创作永恒的课题,其间有着繁复的内涵。如何把握这些内涵,于理论上当然大有文章可做。但对于长年处于一线的基层戏曲剧团而言,他们关于传承和创新、关于戏曲艺术本质的认知,可能更多的不是来自案头,而是在与观众的密切接触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本能感受。永川版《清风亭》应该即是基于这些鲜活认知作出的传统再传承。从此版《清风亭》晋京演出收获的叫好声来看,这样的传承似乎已在观众层面得到肯定。或许,这也提示了一种方向:中国戏曲艺术在往复螺旋中继续上升,是为可能。

02

龙舟赛:水上竞技的文化传承

在永川,龙舟赛不仅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更是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赛事。2024年重庆端午民俗活动暨“大足石刻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龙舟邀请赛在大足龙水湖举行,57支参赛队伍、近千名龙舟健儿劈波斩浪,上演一轮轮“速度与激情”。此外,南川区举行的第三届成渝亲子龙舟赛、巫溪长江三峡非遗龙舟邀请赛、忠县长江三峡2024龙舟首届四省市邀请赛、秀山湘渝黔三省(市)边区龙舟邀请赛等,各地龙舟赛都为市民带来激情澎湃的水上角逐,各区县还推出创意市集、非遗展销等,激发端午消费热情。

龙舟赛的举办不仅展现了永川人民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成为推动当地文旅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龙舟赛,永川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还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03

泥鳅灯:千年古镇的文化瑰宝

在永川板桥老街,一项独特的非遗文化——泥鳅灯舞,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泥鳅灯舞起源于清末民初,历史悠久。泥鳅灯舞属重庆地区以龙为图腾相关的传统“水鱼文化”。泥鳅灯先是供人们于灯会中张挂庭院或在夜晚提灯游玩,既照明又增添节日喜庆氛围,后随民间传说,将人们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节日的祝福融入舞蹈之中。

泥鳅灯舞以“游、转、翻、钻”等动作展现泥鳅的灵动,配合腰鼓表演,将板桥镇居民勤劳纯朴、追求幸福、积极向上的昂扬风貌展示给游客。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成为永川对外展示文化魅力的一张名片。

04

“一镇一品”:文化传承的新模式

近年来,永川区积极推进“一镇一品”特色文化行动计划,通过挖掘和培育各镇街的文化品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中山路街道的《威风锣鼓》、板桥镇的《板桥泥鳅灯》等,都是这一计划的优秀成果。

“一镇一品”计划的实施,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更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选择。通过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永川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也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了一个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平台。

05

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永川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不仅体现在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上,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上。例如,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永川成功地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永川还通过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例如,2024年重庆端午民俗活动暨“大足石刻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龙舟邀请赛,不仅吸引了来自成渝地区的众多参赛队伍,也为两地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永川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通过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永川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