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中国火箭技术的“初代传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中国火箭技术的“初代传奇”

引用
中国科学院
8
来源
1.
https://www.cas.cn/zj/ys1/bn/200909/t20090928_2529132.shtml
2.
https://www.12371.cn/2021/06/30/VIDE1625017949943255.shtml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9%A3%8E-1%E7%9F%AD%E7%A8%8B%E5%BC%B9%E9%81%93%E5%AF%BC%E5%BC%B9
4.
https://www.qianxslib.sjtu.edu.cn/research/research04_details.php?articleid=56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9%A3%8E%E7%B3%BB%E5%88%97%E5%AF%BC%E5%BC%B9
6.
http://www.calt.com/n488/n754/c10039/content.html
7.
https://www.cnsa.gov.cn/n6758968/n6758973/c6795386/content.html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9%E5%BD%88%E4%B8%80%E6%98%9F

1960年2月19日,上海南汇的一片简易机场上,一枚被命名为“T—7M”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腾空而起,成功飞至8-10公里的高空。这枚由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火箭,虽然只有190公斤重,5345毫米长,但它却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从仿制到自主:东风一号的诞生

在T-7M成功发射后不到一年,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导弹——东风一号(代号1059)在酒泉发射场成功试射。这枚导弹是根据中苏秘密协议,由苏联R-1/R-2型导弹仿制而来,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和国防部五院共同研制。

东风一号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 长度:17.68米
  • 直径:1.65米
  • 起飞重量:20.4吨
  • 燃料:液氧和酒精混合
  • 发动机:RD-101
  • 射程:500-550公里
  • 有效载荷:50公斤

尽管东风一号从未实际部署,但它为中国后续的导弹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1960年12月,第二枚战斗弹和第三枚遥测弹的飞行试验相继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导弹设计和制造的基本技术。

自主创新:东风二号的突破

在东风一号仿制成功后,中国科研人员开始着手自主研发中近程导弹。1962年3月21日,第一枚东风二号在戈壁滩上进行首次飞行试验,但仅69秒后就坠毁了。时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设计室主任的戚发轫回忆说:“眼看着在天上,导弹就失稳了,后面就爆炸了,落到我们这个发射点不远的地方。”

面对失败,以钱学森为首的科研团队没有气馁。他们冒着严寒,在沙漠中花费三天时间收集导弹残骸,仔细分析每一个碎片。钱学森提出“把一切问题都消灭在地面上”的原则,要求科研人员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

经过17项大型地面研制试验和105次发动机试车,改进后的东风二号终于在1964年6月29日发射成功,准确命中1000公里外的目标。时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设计室主任的任永志回忆道:“这次一点火,一发射,火箭飞得特别好,笔直笔直地起来,大家都非常兴奋。”

东风二号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 全长:21.3米
  • 弹径:1.65米
  • 起飞重量:29.8吨
  • 发动机: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 最大射程:1500公里
  • 可携带弹头:1290公斤,威力为2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

艰苦创业: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

在那个年代,科研条件异常艰苦。发射场设施简陋,发电站用芦席围成,顶上只盖了一张油布篷。没有通讯设备,总指挥下达命令只能靠呼叫和手势;没有专用的加注设备,加注推进剂是用自行车打气筒作为压力源;没有自动遥测定向天线,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来跟踪火箭。

为了保证主火箭发动机启动安全和工作可靠,研究人员需要将爆破薄膜的铣削深度公差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由于机械加工无法实现这一要求,他们就选用化学腐蚀法加工。研究人员自己动手把针头磨成微型刻刀,在印刷纸上刻出所需图案,再印刷到丝绢上,随后又进行了大量的加工试验才使爆破压力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战略意义:奠定国家安全基石

东风二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掌握了中近程导弹技术,更为后续的“两弹一星”工程奠定了基础。1966年10月27日,基于东风二号改进的“东风二号甲”(DF-2A)成功进行了“两弹结合”试验,中国从此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力量。

在1965年的西北军区,战略火箭部队已经装备了东风一号和东风二号导弹。尽管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密封件寿命不足,但这些导弹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战能力。火箭部队的官兵们在戈壁滩上,用骆驼运输部件,利用戈壁地形进行隐蔽,展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和战斗精神。

从1960年到1965年,短短五年间,中国火箭技术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筑起了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篇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