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模式”:赵家峁村的乡村振兴奇迹
“榆阳模式”:赵家峁村的乡村振兴奇迹
“对面的红色房顶区是我们村新建的112套美丽新农居,水电气网全通,住宅区后面是养老院,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餐饮;下阶梯的区域是时令水果采摘区,我们今年正打算升级打造为现代农业研学基地;水果大棚后面的蓝色是集中养殖区,沿着河谷的是乡村旅游度假区,此外,还有分散在各个山头的农业种植示范区以及刚刚沿途经过的杏树文化观光区……”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赵帅帅一边指向远方,一边向大家介绍眼前这幅立体式呈现的乡村振兴喜人画卷。
很难想象,10年前,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还以传统小农经营为主,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村庄“空壳”、集体“空心”、居民“空巢”的“三空”现象十分严重,是当时陕西省级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而如今,这个距离榆林城区38公里的陕北山村,人气日益旺了起来,村民的钱袋子也日益鼓了起来。
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蝶变
赵家峁村的巨变始于2013年的一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当时,村集体资产仅有2万元负债,村民人均纯收入仅665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81.7%。在新任村支书张春平的带领下,赵家峁村率先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确权确股不确经营地块”的新模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发展现代农业。
改革后,赵家峁村建起了33座设施果蔬大棚、35亩集中养殖小区,新栽植山地葡萄150亩、山地苹果150亩、酥梨30亩,建成了112套美丽农居。更为重要的是,村里将乡村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打造了以“杏花溪谷、峁上人家”“难忘乡愁、老家记忆”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村,开发出了以玻璃栈道、水上游乐、森林穿越、民俗客栈等新兴业态为代表,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户外运动、学习”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榆阳模式”的核心密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黎安教授及其团队深入研究了赵家峁村的改革经验,总结出“榆阳模式”的核心要素:
确权确股不确经营地块:农户以承包地经营权入股村级经济合作社,不再经营原承包地的具体地块,而是由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又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多元股权设置:赵家峁村设置了土地股、人口股、劳动贡献股、资金股和旧房产股5种股份,分别占比38%、22%、5%、23%和12%。这种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充分考虑了不同村民的利益诉求,避免了资本力量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股权静态管理:将2015年10月1日确定为集体成员确认的截止时点,基准日之后的新增人口不再天然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只能通过继承和转让股份,按章程获得集体收益分红和集体成员身份。
改革成效与启示
改革带来的成效是显著的:
- 2017年赵家峁村实现整村脱贫
- 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90元
- 2021年旅游收入突破1300万元
- 村集体资产从负债2万元增长到8500万元
- 实现5次分红,累计分红640万元,户均2.96万元,人均近1.01万元
周黎安教授指出,“榆阳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人的因素:以张春平为代表的村干部团队,以及支持改革的地方官员,他们的责任意识、情怀抱负和创新精神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制度设计:通过科学的股权设置和管理制度,既保障了农民利益,又吸引了外部资本,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产业选择:将乡村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既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又顺应了市场需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挑战与展望
尽管“榆阳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 集体收入来源过于依赖土地,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 缺乏专业经营管理人才
-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仍需完善
赵家峁村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产业选择,即使在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地区,也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照搬模式,而应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
正如周黎安教授所言,“人是很关键的,在考察了全国很多地方后发现,凡是改革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都有返乡企业家或引进的人才在带头,这些‘能人’的责任意识、情怀抱负和创新精神蕴藏着很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