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现代农业的示范之路
榆阳区:现代农业的示范之路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以工业反哺农业的理念,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创新举措,为西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经验。
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赋能农业增效
在榆阳区古塔镇镇罗硷村,一场科技革命正在改变传统农业面貌。当地建立了榆阳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园,通过全膜深沟探墒穴播技术,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干旱缺水的问题,不仅提高了综合生产力,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充分展示了榆林市农业最新科技成果。
在巴拉素镇,一场玉米种植革命正在上演。通过推广玉米增密度种植技术,该镇的玉米产量实现了显著提升。据统计,2023年巴拉素镇的玉米平均亩产量达到了2160斤,较之前增加了300斤。同时,机械化种植的普及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吸引了更多年轻劳动力回乡发展。
金鸡滩镇则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该镇按照“扛硬党建+一线两治五优”保护模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完成耕地保护任务52105亩,永久基本农田43484.6亩,播种粮食42200亩,总产量25752吨。通过全面推进“一村(组)一田”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条件,还利用采煤沉陷区恢复治理契机,构建了“种养循环”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小农户的创新模式
为解决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规模化生产难题,榆阳区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政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以小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占比需高于60%。服务重点聚焦于水稻和油料作物,特别是关键环节如整地播种、施肥打药、收割收获等。
在具体实施中,榆阳区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服务主体开展多环节、全程托管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小农户的规模化生产难题,还通过智能农机装备和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业现代化的榆阳模式
榆阳区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现了科技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在鱼河峁镇,曾经因盐碱化而撂荒的土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重新焕发生机。当地不仅建设了2800多亩高标准农田,还配套了灌排设施和田间机耕道路,实现了富硒水稻的大规模种植,年经济效益达300多万元。
在鱼河农场,3200亩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智能水肥一体灌溉系统。这种系统不仅实现了全程自动化控制,还优化了水肥管理,预计亩产可达5000公斤以上,较常规滴灌亩增产20%,亩节本增效约950元。
榆阳区的农业现代化实践,还体现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上。通过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典型案例,展现了在提升粮油作物单产、增强服务运营能力、促进主体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显著成效。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不仅在生产技术上实现了突破,还通过数字化工具规范了财务管理和组织运营,增强了服务成员的能力,密切了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
展望未来,榆阳区将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特别是在风沙草滩区和川道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同时,通过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的深入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榆阳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为我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经验。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榆阳区正朝着农业强区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