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模式:农村改革的“双料”示范样本
榆阳模式:农村改革的“双料”示范样本
2014年,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短短几年间,这个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村集体资产达到5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68万元,成功摘掉贫困帽子。这一巨大转变的背后,是榆阳区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生动实践。
“榆阳模式”的创新探索
自2013年在赵家峁村开展改革试点以来,榆阳区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先手棋。该区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盘活集体资产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体系,使小农户连起大市场、走上致富路,探索出了一条以改革促脱贫、促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榆阳模式”的核心在于“三条路径”和“三连发展”。所谓“三条路径”,即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 在南部丘陵沟壑区重点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解决土地撂荒、产业薄弱问题,整村流转土地经营权,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经营;
- 在城中村、城郊村重点推行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解决农用地被征用后村集体资产转型发展、持续增收的问题;
- 在北部草滩区重点推行资源型资产股份制,解决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水平不高及生产效益低下问题,实施“一户一田”互换并地,同步盘活农户伙场地、集体机动地、土地整理新增耕地以及集体林地。
“三连发展”则是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纽带,通过连股、连利、连心,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
改革成效显著
改革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截至2018年,榆阳区317个村中已有303个完成改革,全区共注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402个,界定成员34.3万人,颁发股权证10.9万本。当年,榆阳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达2.37亿元,有102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万元,有44个合作社、1.32万农户分红总额达9533万元。
以张滩村为例,这个榆林北部典型的草滩区村庄,过去农作物种植投入虽大但产出很低。改革后,村里成立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流转耕地5200亩,其中200亩土地用于建设温室大棚,重点种植优质大漠蔬菜小香芹。现在,小香芹已成为全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一个大棚每年能带来14万元的收入。
产业融合激发新活力
为了给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榆阳区坚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一起抓,力求建好全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验示范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如今榆阳区超过三分之二的产改村都建设发展了优质高效的新业态。
2019年,榆阳区启动“3+2+X”现代农业产业建设项目,计划每年投入2亿元产业奖补资金,用三年的时间发展10万亩优质饲草、10万亩优质果树、10万亩大漠蔬菜、10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和一大批增收效益好的特色优势产业。
同时,榆阳区依托“中国美丽田园”品牌和“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田园综合体,涌现出了以赵家峁村“杏花溪谷·峁上人家”景区、黄崖窑村油菜花海、寨坬村窑洞民宿、古塔新村观光采摘等为代表的30多个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村庄。2019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榆阳区接待游客4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65亿元。
改革经验的示范意义
榆阳区的改革实践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2018年,榆阳区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并在全国会议上作为西部唯一代表介绍经验。2019年,农业农村部将榆阳区列为全国第一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20个典型单位之一,在全国推广赵家峁模式与经验。
榆阳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和制度创新。区、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改革,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遵循“三权分置”原则,严格按照“清产核资—界定成员—设置股权—制定章程—建立组织—发放股权证”六步流程,分类施策定人、定股、定机制,组建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此外,榆阳区还建立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所,形成区乡村三级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探索出农村产权股权流转交易、抵押融资的新路子。这些创新举措,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从深度贫困到示范引领,榆阳区的改革实践证明,通过制度创新和产业融合,可以有效激活农村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这一模式不仅在陕西推广,也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