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揭示五味子保肝机制,两种新药获重要突破
中国医学科学院揭示五味子保肝机制,两种新药获重要突破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经过长期研究,揭示了五味子在治疗慢性肝炎和滋补强身方面的药理学依据。研究团队发现,五味子中的乙素主要作用于肝脏,而醇甲则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这一发现不仅为五味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推动了两种治疗慢性肝炎新药——五仁醇和联苯双酯的研发。
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是北五味子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分子式为C23H28O6,分子量400.46。研究表明,五味子乙素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它能保护肝脏免受四氯化碳或TNFa引起的损伤,其机制与增加线粒体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状态和热休克蛋白质的表达有关。此外,五味子乙素还能提高肝脏线粒体对钙离子诱导的膜通透性转换的抵御能力,从而防止氧化压力下的细胞凋亡。
五味子醇甲则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研究显示,它能改善脑组织的氧化状态,提高脑组织中乙酰胆碱的水平,对记忆损伤有逆转作用。
基于五味子的保肝作用,研究人员开发出五仁醇和联苯双酯两种新药。五仁醇是从五味子果仁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的片剂,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而联苯双酯则是受五味子启发合成的西药,其结构与五味子中的活性成分相似,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疗效。
尽管五味子及其衍生物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专家也指出,五味子并非适用于所有肝炎患者。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蔡皓东强调,五味子降酶作用对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单项转氨酶升高者效果较好,但对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兼有淤症、黄疸,以及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明显持续“三阳”者的降酶效果较差。此外,五味子属于酸性,剂量较大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可能伴有反酸、烧心不适等症状。
因此,专家建议,无论是使用五味子还是其衍生物,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服用。同时,患者在用药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保持营养均衡,不建议饮酒,以免加重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