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海谈玉米种质改良新突破:3万份种质资源助力粮食安全
李新海谈玉米种质改良新突破:3万份种质资源助力粮食安全
在近期召开的第一届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应用研讨会上,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表示,通过优良基因挖掘和优异等位变异鉴定,实现快速聚合已成为种质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路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已牵头完成3万多份种质资源的收集和鉴定工作,培育出多个适应不同区域的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种业技术创新,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准度,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李新海:玉米种质改良的领军人物
李新海,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纪委书记,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他长期致力于玉米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研究,在抗病虫耐旱基因挖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作为博士生导师,李新海已发表论文126篇,其中SCI收录38篇,获得发明专利8项,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种质改良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我国在玉米种质改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发布的“QD001”自交系,成功融合了北方高产和南方抗性强的特性,有效解决了热带种质光敏感、籽粒脱水慢,以及温带种质抗性不强的问题。在黄淮海夏玉米区,“QD001”组配的“滑玉66”在河南省区域试验中排名第一,显示出其优异的生产潜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李新海的带领下,已完成3万多份种质资源的收集和鉴定工作。通过基因挖掘和等位变异鉴定,科研团队成功发掘了多个抗病虫耐旱主效QTL/基因,并建立了优质蛋白玉米和抗矮花叶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这些成果为培育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提供了有力支撑。
应用前景广阔
“QD001”自交系已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材料转让协议,未来将在制种生产上发挥重大作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重庆布局耐高温资源鉴定工作,针对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筛选通用除草剂,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在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李新海专家团队正参与编制玉米产业规划,聚焦种业、种植业、加工业三大产业集群,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玉米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样板。通过集聚育种、栽培、植保等优势力量,协同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推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通过种质改良和技术创新,可以培育出更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抗逆性更强、产量更高的玉米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李新海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种业技术创新,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准度。通过持续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我国玉米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