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CI全球树木运动:守护中国珍稀树种
BGCI全球树木运动:守护中国珍稀树种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挑战下,保护珍稀树种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作为全球最大的植物保护组织,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自2008年起在中国设立项目办公室,携手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推动中国珍稀树种的保护工作。
综合保护方法:多管齐下守护珍稀树种
BGCI在中国的保护行动采用了综合保护方法,涵盖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和回归/恢复行动三个维度。这种全方位的保护策略,不仅关注物种的存活,更注重其生态功能的恢复和持续发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BGCI与中国的植物园、大学、林业部门等保护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开展野外调查、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技术研究。例如,上海植物园作为BGCI的成员单位,近年来在宝华玉兰的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连续4年的资助研究,项目团队不仅完成了野外种群的调查和监测,还开展了种子采集、繁育技术和回归种植等综合保护工作。
跨地区合作:构建多方参与的保护网络
BGCI在中国的保护行动覆盖了多个省份,包括新疆、陕西、辽宁、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这些项目不仅涉及小规模的种群增强和恢复,更注重建立跨地区的合作机制。
以醉翁榆的保护为例,2024年3月,BGCI在安徽滁州召开了“华东生物多样性保护暨BGCI濒危植物综合保护研讨会”。会议以醉翁榆的综合保护为主要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其发现历史、形象艺术创作进行了充分交流。通过这样的跨地区合作,不仅推动了具体保护项目的实施,也为濒危植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社会支持。
能力建设:培养未来的保护力量
人才是保护工作的关键。BGCI在中国的项目中,特别重视保护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截至目前,BGCI已培训了2000多名保护技术人员,为中国的植物保护事业培养了一支专业队伍。
2024年10月,BGCI在陕西西安秦岭脚下召开了项目战略规划高级研讨会和保护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了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的实验设计、种子采集政策、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现状等多个重要领域。通过这样的系统培训,不仅提升了保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也为未来开展更多保护项目奠定了人才基础。
科普教育: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BGCI深知,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因此,项目团队特别注重科普教育和公众参与。
上海植物园开展的“共筑濒危植物方舟”志愿者培训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搭建专家团队与公众教育传播与学习之间的交流桥梁,项目探索了政府、环保组织、高校、中小学等多维参与的自然教育模式,促进了公众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科学认识与保护行动。
成果与展望:为全球保护树立典范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BGCI在中国的保护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BGCI已推动了近80种濒危及乡土树木的保护工作,涉及木兰科、槭属、山茶科、杜鹃花科、榆属、冷杉属、红豆杉属等多个重要类群。这些保护行动不仅有效缓解了部分濒危植物的受威胁程度,更为全球树木保护工作树立了典范。
然而,保护工作远未结束。正如上海植物园保育团队所言:“一个物种从濒危转向不濒危,我们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未来,BGCI将继续携手中国合作伙伴,为守护地球上的每一片绿色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