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社区食堂火了!揭秘背后的成功秘诀
荔湾社区食堂火了!揭秘背后的成功秘诀
“阿姨,你来啦”“今日人好多喔”“又见到你啦”……每天中午11点,广州市荔湾区南源街青年社区的桐乐社区饭堂里,都会响起这样亲切的问候声。这家去年12月6日升级为社区食堂的长者饭堂,如今已成为周边居民的“心水食堂”。
从长者饭堂到社区食堂的蝶变
走进桐乐社区饭堂,宽敞明亮的用餐区里,78个座位座无虚席。厨房里,炒菜机器人正在忙碌地工作,多名厨工则在准备广州人餐桌上少不了的斩料和蒸菜。饭堂负责人高大益介绍,这里每天可提供20多种菜式,两荤一素套餐仅需14元,60岁以上老人还能享受每餐3元的补贴。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台正在工作的炒菜机器人。只见厨工将菜品原料和调料投入机器,这台掌握了上百道菜式的智能设备,便能在几分钟内炒好一道可供15人食用的菜品。高大益表示,引入炒菜机器人不仅保证了菜品的稳定出品,还让饭堂具备了每天供应1000份餐点的能力。
居民的“心水食堂”
85岁的向先生和老伴几乎每天都来饭堂用餐。“以前我买菜,老伴做饭,但老伴其实不喜欢做饭,做饭对我们来说是不小的压力。现在走几分钟就能来吃长者饭堂,中午、晚上和周末都开放,这解决了很大问题,而且饭菜的出品也比较稳定。”向先生说。
61岁的覃惠芳也是这里的常客。“十多块钱可以吃到一个汤、一个饭、一个菜、还有鸡腿,我们可以在这里吃得很好,吃得饱饱的!”她对食堂赞不绝口。
创新的运营模式
南源街社区食堂的成功,离不开其创新的运营模式。饭堂取消了传统的预约制度,改为随到随吃,大大方便了居民。同时,饭堂在保证老年人用餐需求的基础上,还面向社会开放,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用餐。
“我们一方面向居民开放社区饭堂,居民以正常价格消费,对居民而言就像多了一个餐馆可选;同时,对老年人而言,也不用提前一天预约,可以当天想来就吃,同样享受优惠。”高大益说。
智能化提升服务品质
智能化设备的引入,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也让老年人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在珠海市的“优特长者饭堂”,通过“智能炒菜机器人”和“智慧餐饮连锁管理系统”,仅需14名员工就能运营2600平方米的食堂,运营成本降低了35%。
在杭州翠苑一区老年食堂,更是将科技与健康管理相结合。食堂将老人个人健康档案与食堂数据打通,老人通过人脸识别进入食堂后,大屏幕会针对性推荐菜品。结账时,智能餐台可以实现菜品识别、智能结算。
全国各地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广州市已建成1417个长者食堂和社区食堂,基本形成“中心城区10至15分钟,外围城区20至25分钟”的服务网络。深圳市则将长者助餐服务点覆盖率定为100%,今年1-11月已服务335万人次。
成功背后的启示
南源街社区食堂的成功,为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服务效率,创新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这些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正如一位老人所说:“我天天来!饭菜每天都不重样。”这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社区食堂存在的最大价值——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家门口吃上热乎乎的暖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