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摆拍乱象如何用法律治?
短视频摆拍乱象如何用法律治?
近日,多起短视频摆拍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从外卖小哥暴雨中接单的虚假剧情,到网红"猫一杯"编造的"巴黎捡获寒假作业",再到"祁天道"直播中恶意调戏女性的摆拍,这些精心设计的虚假内容不仅误导公众,还触碰了法律红线。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53亿,占网民总数的96.4%。在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面前,短视频摆拍乱象的治理已刻不容缓。
短视频摆拍乱象频发
当前,短视频摆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类型:
家暴类:如某用户冒充18岁未婚少女,编造被强迫结婚和家暴的虚假剧情,最终被行政拘留7天。
卖惨类:有用户通过假扮流浪女骗取同情,相关视频获得2500余次点赞,500余条评论,200余次转发。
制造对立类:一些创作者通过虚构外卖骑手与顾客争吵等场景,制造社会矛盾,引发网络热议。
制造噱头类:如"猫一杯"事件,通过编造离奇故事吸引眼球,造成恶劣影响。
损害妇女权益类:有用户通过伪造偷窥等虚假剧情,恶意博取流量。
法律法规为治理提供依据
针对短视频摆拍乱象,我国已出台多项法律法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明确列出了10大类禁止内容,涵盖危害社会主义制度、分裂国家、泄露国家秘密等多个方面。这些规定为平台审核和执法部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平台审核机制亟待完善
各大短视频平台普遍采用算法+人工的双重审核机制。算法将内容分为绿色(可发布)、黄色(存疑)和红色(禁止)三类,其中黄色和红色内容需要人工进一步审核。然而,面对海量的短视频内容,平台审核仍面临巨大挑战。一些恶意团队通过规避关键词、使用隐喻等方式逃避审查,使得虚假内容得以传播。
多方合作共治短视频生态
治理短视频摆拍乱象需要政府、平台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短视频创作和传播的法律边界,加大对虚假内容的处罚力度。
平台层面:需要优化内容审核机制,利用AI等技术手段提高识别能力,同时建立更加严格的账号信用体系,对违规账号采取严厉处罚措施。
社会层面:应加强公众教育,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和辨别能力,鼓励用户积极参与举报虚假内容。
通过多方合作,形成治理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短视频摆拍乱象,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