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越冬丹顶鹤数量创新高!187只“湿地精灵”安家辽河口
盘锦越冬丹顶鹤数量创新高!187只“湿地精灵”安家辽河口
2025年1月,盘锦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监测数据显示,今年越冬丹顶鹤数量达到187只,较上年增加75只,创下历史新高。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体现了盘锦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更为全球丹顶鹤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希望。
科学监测:摸清“家底”是保护的前提
为全面掌握水鸟资源状况,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于2025年1月启动了域内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工作。调查范围覆盖大辽河入海口、辽河入海口、大凌河入海口以及域内不结冰的淡水水域和三角洲有越冬鹤类分布的农田区。通过预调查和正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野外调查的效率与精度。
此次调查共监测到越冬水鸟17种,数量达12488只。除丹顶鹤外,还包括白头鹤6只、白鹤3只、灰鹤7只,以及豆雁、绿头鸭、斑嘴鸭等多种水鸟。与去年相比,越冬水鸟种类增加了7种,数量更是远超去年的1970只,显示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保护措施:全方位守护“湿地精灵”
为了给丹顶鹤营造一个安全的栖息环境,盘锦市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护区实行全封闭管理,禁止一切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减少人为干扰。同时,加大湿地巡护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狩猎、捡拾鸟卵等破坏行为。
保护区还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体系,对丹顶鹤的活动进行长期跟踪。通过安装摄像头、GPS定位等科技手段,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掌握丹顶鹤的活动轨迹和健康状况。此外,保护区还定期开展环境监测,确保水质和空气质量符合生态要求。
人工繁育:为野外种群注入新活力
人工繁育是丹顶鹤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盘锦鹤类繁育保护站自1990年开始人工繁育工作,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2024年,保护站成功繁育86只丹顶鹤,创下历史新高。自2016年至2023年,累计人工繁育成活丹顶鹤442只。
为了提高繁育成功率,保护站不断优化繁育技术。通过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和异巢并卵等方式,逐步提高了丹顶鹤的繁殖效率。同时,保护站还注重幼鹤的野化训练,为它们将来回归自然做好准备。
野化放归:让“湿地精灵”重返自然
人工繁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丹顶鹤重返自然,壮大野外种群。为此,盘锦在辽河口右岸建立了专门的野化基地。自2021年以来,已陆续将人工繁育的235只丹顶鹤分11批次放归自然。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成活只数在138至161只之间,成活率达到58%至69%。
野化放归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2022年监测发现,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有7处野化丹顶鹤繁殖巢,繁育出9只雏鹤。2023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7处巢穴和24只雏鹤,2024年则有8处巢穴和10只雏鹤。这些数据表明,放归的丹顶鹤已经逐渐适应野外环境,并开始自然繁殖。
未来展望:打造500只野化种群
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部门表示,将继续推进丹顶鹤保护工作,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野化种群数量达到500只的目标。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
- 强化繁育丹顶鹤的野化训练,模拟野外环境建设野化场地
- 加快修复适宜鹤类繁殖的自然生境
- 规划建设大片少植被的开阔区域,为丹顶鹤提供取食环境
- 修复鱼虾栖息生境,保留栖息地边缘植被
- 通过水质管理和重构岛屿,为水鸟营造更多觅食栖息地
丹顶鹤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其数量的增加不仅是生态保护成效的体现,更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盘锦市通过科学监测、严格保护和人工繁育等综合措施,为丹顶鹤打造了一个安全的栖息地,也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