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绿孔雀保护现状揭秘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绿孔雀保护现状揭秘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最新发布的全境摸底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绿孔雀现存数量可能已不足500只,这一数字令人震惊。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孔雀,绿孔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绿孔雀的生存困境
绿孔雀(Pavo muticus)是雉科孔雀属的一种大型鸟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中国,绿孔雀曾广泛分布于南部多个省份,但如今仅在云南有零星分布。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绿孔雀的保护等级已于2009年上调为“濒危”(EN),其灭绝风险远大于已下调为“易危”(VU)等级的大熊猫。
绿孔雀的生存状况堪忧,主要威胁来自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破坏。绿孔雀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在河谷地带的河岸河滩或林间草地以及林中空旷的开阔地带活动。这些区域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因此绿孔雀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
全境摸底调查揭示严峻形势
为全面掌握绿孔雀的生存状况,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带领团队,历时四年,对我国绿孔雀进行了全境摸底调查。调查团队采用问卷访问、路线调查、标图及红外相机监控等多种方法,首次系统地掌握了绿孔雀野外种群的数量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绿孔雀的分布范围大幅缩减。90年代文献记载有41个县有绿孔雀分布,而此次调查仅在云南22个县发现绿孔雀活动踪迹。更令人担忧的是,除两个县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并略有增长外,其他分布区的数量都在减少。本次调查直接观测到的野生绿孔雀数量仅有194到248只,专家据此估计全国现存绿孔雀数量可能已不足500只。
保护措施与成效
面对绿孔雀的生存危机,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2009年,云南省编制了《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和紧急行动计划》,将绿孔雀列为优先保护的重点物种。2018年发布的《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将包括绿孔雀在内的26种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截至2020年,云南省已投入绿孔雀拯救保护专项资金2300多万元,实施了多项保护项目。
在保护区建设方面,云南已在绿孔雀分布区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如元江、永德大雪山、恐龙河、玉白顶等,这些保护区在保护绿孔雀栖息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针对保护区外的绿孔雀种群,自2017年以来,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牵头下,各地野生动植物管护机构和民间组织建立了保护区外的绿孔雀栖息地(社区)共同管护区。经过3年的努力和摸索,管护区内都有监测到绿孔雀种群有小孔雀新生,绿孔雀自然繁殖从23只增长到41只,并有向外扩散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3月,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戛洒江水电站停止建设,这是中国首例珍稀野生动物保护预防性公益诉讼案件。法院认为,修建水电站会破坏重要的绿孔雀栖息地,因此判决停止修建装机容量27万千瓦的戛洒江水电站。这一判决彰显了中国司法机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决心和力度。
保护前景与挑战
尽管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绿孔雀的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保护区外的绿孔雀种群仍处于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的威胁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此外,绿孔雀的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工作也亟待推进。
专家建议,应将绿孔雀活动范围纳入《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范围,通过建立保育中心进行人工繁殖并野化放归等方式,逐步恢复其种群数量。同时,加强公众教育和社区参与,提高全社会对绿孔雀保护的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绿孔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百鸟之王”的象征,其生存状况牵动着国人的心。我们期待在政府、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珍稀物种能够重获生机,再次在祖国的山川河流间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