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广东院:技术创新引领绿色未来
中国能建广东院:技术创新引领绿色未来
中国能建广东院作为国家级电力设计院,在技术创新领域持续领跑,为我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从海上风电到特高压输电,从绿色能源到数字化转型,广东院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广东院在海上风电领域持续深耕,牵头负责深远海60米级海上风电支撑结构体系优化技术,并参与编制《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该标准于2019年10月正式实施,成为我国首部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国家标准。
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广东院研发的海上风电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关键技术获得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专项资金支持2000万元。该技术实现了对海上风电场的海空、海面、海底环境进行多手段、多层次、现场动态、实时、高精度立体观察,监测成果与广东省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已有的海上风电工程数据集成,形成一个“海上风电工程—生物—环境”相互关联的大数据系统,为海上风电生态影响长期监测、监测装备研发制造、生态影响分析研究论证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特高压输电技术支撑国家能源战略
在特高压输电领域,广东院参与了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项目。例如,世界首个特高压直流工程——±800千伏云南—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及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1100千伏昌吉—古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这些工程不仅展现了广东院在特高压输电技术方面的实力,也为我国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绿色能源科研成果助力能源转型
广东院在绿色能源领域持续发力,其研发的“100MWh级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系统”入选国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该系统依托广东能源莎车县光储一体化项目,由50台2MWh电池舱、300台200kW组串式变流器组成,于2024年10月29日完成首次并网。
构网型储能技术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的运行机理,使电力电子装备具备与同步发电机相似的惯性支撑和自同步能力,起到主动支撑电网、维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的作用。目前,构网型储能技术已被国际学术界视为提高电网强度、支撑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的可行解决方案。
数字化转型赋能智慧能源
广东院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主办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分会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技术、数据交易合规管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智慧城市助力能源数字化、跨领域大数据应用等主题成为关注焦点。
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广东院研发的全国产化边缘地理计算与服务模块在新型储能、高端装备、智慧电网、清洁能源等四大类装备区的产品模型展示中亮相,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广东院还参与建设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阳江基地,进一步提升其在海洋能源领域的科研实力。
广东院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持续突破,不仅彰显了其作为国家级设计院的技术实力,更为我国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广东院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