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拉屎”遇上文艺:一场关于文学边界的争议
当“拉屎”遇上文艺:一场关于文学边界的争议
近日,作家贾平凹之女贾浅浅的诗歌引发网络热议。其作品《郎朗》中写道:“晴晴喊/妹妹我在床上拉屎呢/等我们跑去/郎朗已经镇定自若地/手捏一块屎/从床上下来了/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这类包含“屎尿”等不雅词汇的诗句,让许多网友直呼“低俗”“不雅”,质疑其文学价值。
这一争议不仅关乎个人创作,更折射出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真实与美感之间找到平衡?文学作品中,生活细节的描写应该如何处理,才能既保持真实,又不失美感?
文学创作中,真实与美感的平衡一直是个难题。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艺术是用最小的篇幅,把最多的现实表现出来。”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细节都适合直接搬入文学作品。作家需要通过艺术加工,将生活细节转化为文学意象,这个过程就是文艺化处理。
以贾浅浅的诗为例,有批评者认为其作品过于直白,缺乏必要的艺术加工。但也有人为其辩护,认为这是“儿童般的得意”或“游戏之作”。这种争议,实际上反映了文学创作中对“文艺表达”边界的探讨。
在文学史上,许多经典作品都曾因突破传统表达方式而引发争议。比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因大量使用意识流手法和生活化细节描写,曾被批评为“琐碎”“低俗”。然而,这部作品最终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其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也被认为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尝试。
当代文学创作中,如何处理生活细节,尤其是那些看似“不雅”的细节,成为考验作家艺术功力的重要标准。作家余华在《活着》中,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口述,将生活中的苦难与艰辛转化为一种平静的叙述,既保持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又避免了低俗之感。这种处理方式,既展现了生活的残酷,又不失文学的美感。
在网络时代,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网络平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快速传播和多元化声音,也使得文学作品更容易陷入争议。贾浅浅的诗歌争议,正是这种复杂性的体现。
文学创作的价值,不在于避免所有可能引起争议的表达,而在于如何通过艺术加工,将生活细节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正如作家王安忆所说:“文学不是生活的镜子,而是生活的升华。”文学作品应该在真实与美感之间找到平衡,既不回避生活的复杂性,又能在艺术加工中展现生活的美。
贾浅浅诗歌引发的争议,让我们重新思考: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如何在保持真实的同时,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这不仅是对作家艺术功力的考验,也是对读者审美能力的挑战。文学创作的价值,不在于避免所有可能引起争议的表达,而在于如何通过艺术加工,将生活细节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正如作家王安忆所说:“文学不是生活的镜子,而是生活的升华。”文学作品应该在真实与美感之间找到平衡,既不回避生活的复杂性,又能在艺术加工中展现生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