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Q3财报出炉:净利降近九成,行业正谋求转型
中国电影Q3财报出炉:净利降近九成,行业正谋求转型
中国电影(600977.SH)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8.93亿元,同比下降33.99%;归母净利润1131万元,同比下降89.78%。前三季度累计营收30.16亿元,同比下降28.38%,归母净利润2.16亿元,同比下降54.22%。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折射出中国电影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行业整体低迷:优质内容供给不足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总票房仅为346.33亿元,同比减少24%,观影总人次更是降至8.13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67.14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77.13%;进口影片票房78.5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22.67%。这些数据表明,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度调整。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优质内容供给不足。据统计,2024年全年共生产故事影片612部,但票房过亿元的仅有79部,其中国产影片55部。更令人担忧的是,2023年有12部影片票房超过10亿元,而2024年这一数字锐减至7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指出,观众对高品质影片的需求与优质作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电影发展最紧迫的问题。
档期表现不佳:暑期档成最大拖累
从具体档期来看,2024年暑期档成为行业下滑的重灾区。7-9月总票房仅为108.6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3.75%。其中,每月下降幅度分别为38.33%、48.1%、48.5%,降幅呈逐月扩大趋势。虽然国庆档《志愿军:存亡之战》斩获11.49亿元票房,但整体市场仍未见明显回暖。
中国电影:全产业链布局下的业绩困境
作为行业龙头,中国电影的业务覆盖了创作、发行、放映、科技等多个环节。前三季度,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的34部电影累计实现票房195.01亿元,发行的425部国产影片累计票房221.83亿元,发行的80部进口影片累计票房55.26亿元。尽管市场份额庞大,但整体票房下滑的市场环境,使得公司业绩受到严重影响。
行业洗牌: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行业低谷,各大电影公司纷纷调整策略。华谊兄弟虽然前三季度亏损4247.66万元,但同比大幅收窄84.93%。光线传媒虽然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5.08%,但第三季度已出现亏损。万达电影则在影院业务遭受重创,前三季度国内直营影院票房同比下降25.9%,观影人次同比下降25.8%。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娱乐方式的崛起正在重塑观众的消费习惯。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4.4亿元,超过内地电影市场总规模。短视频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51分钟,对电影观众形成明显分流。此外,线下演出市场也异常火爆,2024年三季度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208.1亿元,同比增长41.1%。
未来展望:内容为王,创新为要
面对挑战,中国电影行业正在谋求转型。一方面,各大公司都在积极储备优质项目。例如,中国电影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华谊兄弟的《美人鱼2》等备受期待。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也在加速推进。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国内已开业CINITY影厅186个,包括15个CINITY LED影厅,已完成安装待开业影厅1个,已上映CINITY版影片343部,其中高帧率影片54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建议,电影行业需要拥抱观众、细分市场。既要打造面向大众的“头部”电影,也要开发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细分产品。通过合理布局不同体量、不同受众、不同档期、不同形态、不同体验的差异性影片,重新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
2025年春节档即将来临,多部重磅影片蓄势待发。这不仅是一场票房争夺战,更可能是行业复苏的起点。在经历了深度调整后,中国电影行业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只有那些真正理解观众需求、勇于创新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