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祥法师:用理性与智慧守护9000只流浪猫狗
智祥法师:用理性与智慧守护9000只流浪猫狗
在上海市郊的一处偏僻寺院里,住持智祥法师正在为9000多只流浪猫狗准备食物。这位54岁的僧人,从1993年开始救助流浪动物,至今已坚持了29年。他每天5点起床,清理犬舍猫舍,喂粮,治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智祥法师的救助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1993年,他在寺院附近发现了一只被遗弃的小狗,便将其带回寺院收养。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救助之路。为了给这些流浪动物一个温暖的家,智祥法师租下了1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每月消耗75吨宠粮。他不仅为它们提供食物和住所,还为每只猫狗建立了详细的“档案”,记录它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性。
智祥法师的救助方式体现了“理性救助”的理念。他不主张简单的收养,而是采用TNR(Trap-Neuter-Return)原则,即抓捕-绝育-放归。这种做法既能控制流浪动物的数量,又能减少它们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智祥法师说:“如果不救它们,不要说明天早上的太阳,连今天晚上的月亮它们都不一定能看到。”
然而,流浪动物救助并非易事。智祥法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每年上百万的租金、每月75吨的粮食支出,让他喘不过气。但他始终坚持不使用寺院的香火钱,而是用自己的积蓄和信徒的布施来维持救助工作。他常说:“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路的尽头,直到躺下。”
智祥法师的救助模式与一些盲目救助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些爱心人士看到流浪动物就喂食,却忽视了后续的管理和防疫,导致流浪动物数量激增,甚至引发公共卫生问题。而智祥法师则注重科学性和可持续性,通过TNR原则和系统的管理,既帮助了流浪动物,又避免了对环境和居民的负面影响。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在流浪动物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欧盟《保护宠物动物的欧洲公约》、英国《狗繁殖法》等法规,对宠物从饲养到死亡的全过程都进行了规制。智祥法师的实践,正是我国流浪动物救助事业的一个缩影。他的坚持和智慧,为我国的流浪动物救助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智祥法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理性和持久的付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慈悲,什么是真正的爱狗人士。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有更多像智祥法师这样的理性救助者出现,为流浪动物带来真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