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前夕,揭秘双十一虚假宣传套路
3·15前夕,揭秘双十一虚假宣传套路
“双十一”前夕,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陆续公布了一批网络交易执法典型案例,其中虚假宣传、违法广告等行为成为整治重点。这些案例不仅揭示了当前电商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警示和参考。
虚假宣传花样翻新,消费者需谨慎辨别
虚假宣传是电商平台常见的违法行为之一。例如,北京畅享人生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使用快递空包单号虚构商品销量,被处以5万元罚款。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除了虚构销量,一些商家还通过虚假折扣吸引消费者。比如,某些商家先抬高商品原价,再以“打折”名义进行促销,实际价格并未优惠。这种“先涨后降”的套路在双十一期间尤为常见。
此外,夸大产品功效也是虚假宣传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美容等领域的关注,夸大产品效果,甚至虚构数据和案例。例如,某商家在销售保健品时,宣称其产品具有“神奇疗效”,实际并无科学依据,最终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
消费者如何防范虚假宣传?
面对花样百出的虚假宣传,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首先,要理性对待促销活动。不要被“限时折扣”“秒杀”等营销话术所迷惑,要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进行购物。
其次,仔细阅读商品信息。关注商品的详细描述、用户评价等信息,尤其是要留意其他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反馈。
再次,保留购物凭证。无论是商品页面截图还是交易记录,都要妥善保存,以便在遇到问题时作为维权证据。
最后,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优先考虑那些评价好、投诉少的店铺,尽量避免在不熟悉的平台上购物。
平台和监管机构的责任
打击虚假宣传,不仅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更需要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2024年9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明确将虚假宣传的对象范围扩大到B2B场景下的“相关公众”,为行政执法提供了更明确的依据。这一规定意味着,无论是面向个人消费者还是企业客户的虚假宣传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电商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信用评价制度,公示信用评价规则,为消费者提供评价的途径。同时,平台还应对入驻商家进行资质审核,发现违法行为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结语
随着3·15消费者权益日的临近,我们呼吁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理性消费。同时,也希望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严厉打击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透明、健康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