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网信办出手整治短视频摆拍乱象,北师大专家支招如何识破虚假信息
中央网信办出手整治短视频摆拍乱象,北师大专家支招如何识破虚假信息
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聚焦“自媒体”无底线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以假乱真、虚实混杂的“信息陷阱”等突出问题,从严整治漠视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扰乱公共秩序,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丧失底线的“自媒体”。此次专项行动整治的重点问题包括:自导自演式造假、不择手段蹭炒社会热点、以偏概全设置话题、违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设、滥发“新黄色新闻”。
这一行动的开展,反映了当前短视频摆拍乱象的严峻形势。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网络不实信息治理研究报告》指出,网络不实信息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媒体、平台、创作者、网民等社会各方共同发力,协同治理。
短视频平台的应对措施
以抖音为例,平台已采取多项措施应对摆拍乱象。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表示,平台对摆拍治理是明确的,会要求作者做标识,不做标识的摆拍内容核实后会按违规处理。当某个事件达到一定热度或收到举报后,平台会联系当事人核实或者请当地媒体去调查,在有明确的结论前,相关内容会暂停推荐。
2024年5月,抖音发布《抖音关于实行热点内容核实机制的公告》,对“摆拍”进行严厉整治。公告要求,除了真实热点事件外,演绎内容均需要标注。创作者通过剧情演绎方式创作、发布虚构内容时,需在显著位置或以显著形式明确标注相关视频系演绎,文案包括但不限于“虚构演绎,仅供娱乐”等。对于疑似演绎而未打标的内容,平台会下发提醒,提醒后仍未打标的内容,平台将视情况采取内容下架、账号处罚、强制标注等措施,直至用户提供可信证明材料。未打标造成公众、媒体误解的账号,平台将视情节给予全面禁言30天至无限期封禁等处罚。
摆拍乱象案例分析
尽管平台采取了多项措施,但摆拍乱象仍时有发生。例如,2023年2月,抖音用户“阜阳敏姐”发布视频称在家中被一男子“殴打”,并掀起反对家庭暴力的讨论声浪。经调查,该视频系摆拍,谭某为博取同情、吸引流量,与其前夫共同策划。最终,谭某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被依法行政拘留十日,相关账号被封禁,视频被下架。
类似案例还包括自媒体博主“云南波波”在四川凉山“资助”老人3000元后收回2800元的摆拍事件,以及主播声称当地“一对姐弟因没有户口而只能在家中放羊”的虚假报道。这些案例表明,摆拍视频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需要依法打击。
治理难点与挑战
专家指出,治理短视频摆拍存在多重难点。首先,识别摆拍内容的难度较大,即使是专业媒体有时也会误将段子当作新闻报道。其次,虚假摆拍的制作团队往往分工明确,包括策划者、演员、摄影师、后期制作人员等,其运作模式涉及道德和法律问题,对媒体行业健康发展构成威胁。
此外,虚假摆拍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们破坏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侵犯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甚至对社会诚信体系构成威胁。因此,需要通过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信息环境。
未来治理方向
针对短视频摆拍乱象,各方提出了多项建议。北师大研究报告建议采用规范式、效率式、纠正式、引导式四个维度的治理措施,形成“安全、发展”的治理价值观和“集中、分布”的治理风格。专家建议平台能够严格审核把关,对虚假内容的短视频标注“摆拍”,同时完善举报机制,鼓励用户参与治理。
公众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也应提高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对于来源不明、情节离奇的视频,应保持警惕,不轻信、不传播。同时,公众可以通过举报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打击虚假信息的行动中来。
中央网信办的专项行动和北师大的研究报告都强调了协同治理的重要性。只有政府、平台、创作者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短视频摆拍乱象,营造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