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晓霆:孩子行为背后的“求关注”真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晓霆:孩子行为背后的“求关注”真相

引用
搜狐
8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69773807_121668715
2.
http://psy.china.com.cn/2024-06/18/content_42831040.htm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74674399
4.
http://www.cctvpzzg.com/article.aspx?nid=14475
5.
https://www.crn.net.cn/research/crna/20230908_001976.html
6.
https://etdlib.bnu.edu.cn/docinfo.action?id1=a8fa06948249ec2bc221b055f7dac070&id2=EBp9xr%252F4cZM%253D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720/10/76245260_987405949.shtml
8.
https://www.zebangedu.com/article/54097.html

“妈妈,看我!”“爸爸,你快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这样的呼喊。然而,当这些呼喊得不到及时回应时,一些孩子可能会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制造麻烦、搞破坏,甚至伤害自己或他人。这些看似“捣乱”的行为,实际上隐藏着孩子内心深处的强烈需求——渴望得到关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晓霆指出,孩子通过制造动静来吸引注意,其实是在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求关注”需求。这种需求源于人类基本的心理机制: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肯定和关注,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当他们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获得足够的关注时,就会转而采取一些看似负面的行为来达到目的。

孩子“捣乱”背后的深层原因

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需求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日本发展心理学会的一项跨文化研究显示,疫情期间,由于户外活动减少、数字媒体使用时间增加,许多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发现,母亲的育儿态度与儿童的生活质量(QOL)存在显著关联。当母亲能够提供积极的育儿环境时,儿童的QOL会明显提升。

王晓霆表示,对于那些在追求关注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的孩子,家长需要认识到,孩子的麻烦并非问题本身,背后所反映的心理需求才是关键。如果孩子通过重复询问、制造混乱等方式寻求关注,家长急于纠正未必能解决根本问题。此时,家长可以尝试引导孩子用其他方式表达需求,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等创意活动来获得关注。

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求关注”行为

面对孩子的“捣乱”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王晓霆建议,家长首先需要调整心态,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情感诉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

  1. 温柔关注:当孩子表现出寻求关注的行为时,家长可以用温柔的眼神注视孩子,轻抚他们的头或肩背,用肢体语言传递关爱。一句简单的“我明白你的意思”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还能鼓励他们更自信地表达自己。

  2. 约定特别时间:在忙碌的生活中,当无法立即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可以与他们约定一个“特别时光”。比如:“现在妈妈正在忙,但我会在晚餐后认真听你讲故事,我们可以共享这个特别的时光。”

  3. 用创意表达需求:鼓励孩子用更积极的方式表达情感。比如,通过绘画、写作或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内心的需求。

  4. 给予积极反馈:当孩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需求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能减少通过负面行为寻求关注的情况。

实际案例分析

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案例,看看专家是如何建议家长应对孩子“求关注”行为的:

案例一:游乐场里的“破坏王”

场景:在游乐场,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搭高的积木,会故意推倒,即使妈妈试图阻止也无济于事。

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家先进行模拟练习,让孩子学习如何安静观看他人搭建积木。从简单的两块积木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并及时强化孩子“小手放好”的行为。通过反复练习和环境泛化,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冲动。

案例二:社交中的“小霸王”

场景:6岁孩子喜欢在幼儿园里动手动脚,经常推搡其他小朋友,甚至故意破坏他人物品,导致其他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

专家建议:首先需要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或感统障碍,如果有,需要进行相应的干预训练。如果没有,家长应该:

  • 提前强化好的行为,如“手放腿上”等
  • 当不良行为发生时,立即隔离并避免给予过多关注
  • 教导正确的社交方式,比如如何邀请小朋友一起玩
  • 帮助孩子找到替代行为,如用语言表达“我想和你一起玩”

案例三:玩具争夺战

场景:孩子喜欢把玩具放在特定位置,不允许其他小朋友触碰,一旦有人触碰就会哭闹或打人。

专家建议

  • 如果是刻板行为,家长需要逐渐引导孩子接受变化
  • 如果是社交问题,可以从平行游戏开始,逐步过渡到合作游戏
  • 选择合适的玩伴,如谦让懂事的哥哥姐姐陪伴玩耍

案例四:课堂上的“捣蛋鬼”

场景:8岁男孩上课时经常踢凳子、掀桌子、打人。

专家建议

  • 分析孩子逃避上课的具体原因(课程难度、人际关系等)
  • 与老师沟通,调整课堂要求,帮助孩子逐步适应
  • 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正面关注,强化良好行为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渴望。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细心观察,用爱和智慧去解读这些看似“捣乱”的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心声,就能用更有效的方式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记住,每个看似调皮捣蛋的孩子,都有一颗渴望被理解和关爱的心。让我们用温暖的怀抱和智慧的引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成长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