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园:打造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国家植物园:打造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2023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迈入新的阶段。作为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国家植物园承担着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科学传播等重要使命。一年来,国家植物园在濒危植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珍稀植物的生存延续提供了有力保障。
迁地保护:珍稀植物的“诺亚方舟”
国家植物园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开展植物迁地保护。所谓迁地保护,就是将某些受到严重生存和繁衍威胁的植物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等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这种保护方式不仅是对植物就地保护的补充,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植物园的科研温室里,一株株珍稀濒危植物正在茁壮成长。其中,杓唇石斛的保护故事尤为动人。这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最早于1805年被发现,但由于气候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野外生存状况十分严峻,可能不足百株。国家植物园的科研团队通过人工繁育,成功建立了杓唇石斛人工繁殖技术体系,目前繁育的幼苗已达1000株以上,并陆续开展野外回归工作。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巨魔芋的保护成果。巨魔芋是世界珍稀濒危植物三大旗舰种之一,人工栽培并开花极为困难。2022年7月,国家植物园北园展览温室内首次实现巨魔芋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群体开花,这一突破性成果曾登上热搜。如今,这批巨魔芋的种子已经陆续开始发芽,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巨魔芋全生命周期的研究。
特色珍稀植物展示:2000余种热带植物荟萃
国家植物园不仅在保护濒危植物方面成绩斐然,更是一个展示全球植物多样性的窗口。在这里,游客可以一睹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植物。
在热带展览温室(万生苑)内,展示了2000余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其中,红皮猴面包树、何其美鹿角蕨等从全世界引种收集的珍稀植物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植物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更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对象。
在国兰展区,近200株精品国兰集中展示,包括春兰、墨兰等多个品种。这些国兰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国兰文化。
科技支撑:大数据助力植物保护
在信息化时代,科技手段为植物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国家植物园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了植物大数据可视化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数据平台等,为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科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执行主任吴慧介绍,国家植物园打造了物种全时空、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数据库,构建植物物种精准分布数据库,打造了世界最大的图像库和DNA条形码数据库,可以提供一站式全数据检索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花伴侣专业版APP的开发应用为植物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该APP于2023年实现了2万种植物的智能识别,涵盖了96%的中国常见植物,为植物资源调查、科学研究、物种保护提供了专业支撑。
未来展望:构建中国特色国家植物园体系
国家植物园管委会主任贺然表示,目前《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未来将继续为我国匠心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按照规划,到2027年,我国植物园各项水平要全面提升,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要趋于完善;到2035年,要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目标,引领世界植物园行业发展。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也已正式获批,年内将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向公众开放。该资源库规划收集来自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7万种,将为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保障。
国家植物园不仅是一个植物保护的基地,更是一个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通过持续的保护和研究,国家植物园正在为全球植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