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的急救技能大揭秘
汶川地震后的急救技能大揭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四川省汶川县,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造成了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374,643人受伤的惨重伤亡。在灾难面前,正确的急救技能成为了挽救生命的关键。
关键急救技能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心肺复苏:生命的最后防线
在地震灾害中,心肺复苏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急救技能之一。成都市第三医院的晏代香医生回忆,在汶川地震救援中,许多被埋压的幸存者在被救出时已经没有了呼吸和心跳。此时,心肺复苏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心肺复苏主要包括两个步骤: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将患者平躺在硬板或地面上,施救者跪在患者一侧,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骨下段,另一只手叠放在第一只手上,保持肘关节伸直,用身体重量对患者胸部进行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在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进行。
创伤处理:防止二次伤害
地震造成的创伤主要包括出血、骨折和挤压伤等。及时正确的创伤处理可以有效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死亡率。
以出血为例,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首先用干净的布料直接压迫伤口止血,如果出血不止,可以找到出血点靠近心脏方向的动脉血管,用手指将其压在邻近的骨头上。止血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加压包扎伤口,包扎力度要适中,既能有效止血又不影响远端血液循环。
废墟救援:科学施救避免二次伤害
在汶川地震中,许多幸存者被埋压在废墟下,如何安全地将他们救出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不正确的救援方法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甚至危及伤员生命。
正确的废墟救援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通过倾听或使用生命探测仪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其次在救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伤员的脊柱,避免扭曲、侧弯和弯腰动作;在移除压在伤员身上的重物时,要先固定伤员的身体,防止移动过程中造成进一步伤害;对于长时间被困的伤员,要先给予少量淡盐水,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汶川地震救援的经验与教训
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许多志愿者虽然满怀热情,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救援知识和技能,往往无法有效参与救援,甚至可能成为救援的负担。
此外,灾区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许多伤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这凸显了建立专业救援队伍和普及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议
加强急救技能培训: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定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全民急救技能水平。
建立专业救援队伍:组建专业的地震救援队伍,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提高救援效率。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物资储备、信息传递、指挥调度等,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加大公共援助投入:增加灾后重建和救援的公共资金投入,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汶川地震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它留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永远值得铭记。通过普及急救技能,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灾害中更好地保护生命,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