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端游戏,直面技术拦路虎
跨端游戏,直面技术拦路虎
随着游戏行业的不断发展,跨端游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然而,技术问题成为了跨端游戏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将探讨跨端游戏在技术层面面临的挑战,以及一些成功案例和大厂的技术壁垒。
虚幻5引擎的现实挑战
去年9月,知名英文游戏论坛NeoGAF上的一项投票显示,超过80%的参与者认为虚幻5引擎并未显著减少游戏开发的时间和成本。尽管虚幻5引擎在演示中展示了Lumen全局光照系统、Nanite微多边形几何体技术和Metahuman高精度人物创建工具等核心卖点,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技术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这表明,从演示效果到实际落地,技术优化能力至关重要。
《鸣潮》的技术优化之路
1月3日,《鸣潮》制作人李松伦在内部信中表示,《鸣潮》2.0版本上线后,达到了上线以来新版本单日营收新高。《鸣潮》的出现打破了《原神》的封锁,探索了玩法破局的可行性。然而,开服阶段,PC端的体验远优于移动端,锁敌视角等问题也反映出年轻团队在跨端产品技术储备上的不足。从1.0到2.0版本,制作团队通过技术优化,提升了游戏的实际呈现效果,获得了更多玩家的认可。
《无限暖暖》的跨端体验差异
《无限暖暖》开服大爆后,移动端收入曲线走低,目前保持在畅销榜70上下。玩家普遍反馈PC和移动是两个游戏体验,叠纸创始人姚润昊在内部信中提到,首日流水大大提高了公司游戏首日流水记录,但PC和PS平台的收入占比高达80%。这表明,保护PC端的体验、牺牲移动端的上限是技术能力下的实际呈现状况,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新生代团队从手游涉足跨端。
《卡拉彼丘》的技术提升
《创梦天地》给了《卡拉彼丘》上线后一年多的热身时间来提升产研和产能的管线能力,包括AI技术的加持。《卡拉彼丘》中的AI陪玩、陪练等功能为用户提供辅助,提升游戏体验;利用AI代码助手优化代码编写过程,提高20%的编码效率;应用自动蒙皮等设计类AI工具,减少人力需求;通过AI翻译平台,实现游戏多国语言版本的辅助制作,有效降低30%的翻译成本。
大厂的技术壁垒
“玩法、故事和技术”是驱动产品进化的“三驾马车”。进入跨端时代,技术的变革让玩法创新有了更大的空间。游戏技术能够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可控地通过产品加以体现,被大厂作为明确的竞争壁垒加以使用。
例如,腾讯的《三角洲行动》在2024年3月的GDC大会上,展示了跨平台开发美术管线和工具,能够在打造高精度的端游画面的同时保证移动端性能。网易的《逆水寒》手游通过伏羲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赋能,实现了照片智能捏脸、文字智能捏脸等AI捏脸功能,NPC通过加载人工智能引擎能看懂玩家的交流内容,并做出有逻辑的反馈。
必须面对的取舍选择
技术问题是从手游成长起来的年轻团队通过实战必须交的学费,很难通过前期开发万无一失。硬件厂商也嗅到了苗头,过去针对游戏开发手机的概念又被重提。例如,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宣布,游戏体验将成为OPPO性能赛道的战略级方向,正式发布独家自研芯片级游戏技术“风驰游戏内核”。
优秀的游戏产品会促使玩家购买优质硬件,对于厂商来说这是产品突围的方向,但对于开发者而言,这种靠拢治标不治本,因为技术优化针对的更多是玩家普遍、低档的设备作为底线。如果做不到,只能进行取舍,放弃一部分设备或者功能设计,亦如保PC还是保移动的问题。
这种情况让人想起了四年前的《妄想山海》。在整体玩法设计和开放性获得了玩家的肯定,但也被吐槽其糟糕的优化和UI设计,甚至有相当程度的玩家没有深入接触游戏玩法便选择了离开。技术能力的镣铐下,设计者不得不对游戏玩法和内容进行阉割妥协,大众玩家对于画面美术的高要求掩盖了当下设备性能实际状况。
现在开放世界大行其道,多款主打开放的二游新品蓄势待发,主舞台也从手机跨端到了PC,然而这种镣铐依旧存在,技术能力的高低依然制约着团队的步伐。玩法和故事是创作团队想象中的上限,技术是游戏落地传达给玩家的体验下限,这个坎,必须不断地克服。
跨端游戏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技术问题仍然是必须面对的挑战。无论是年轻团队还是大厂,都需要不断提升技术能力,优化游戏体验,以满足玩家对高质量游戏的需求。只有这样,跨端游戏才能真正实现其潜力,成为游戏行业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