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希山院士:乳腺癌筛查新进展与防控策略
郝希山院士:乳腺癌筛查新进展与防控策略
“2000-2015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由31.90/10万上升至45.29/10万,年均增长率为3.3%,显著高于全球乳腺癌发病的增长速度。”在2021首届天津国际乳腺癌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郝希山教授用这组数据揭示了我国乳腺癌防控面临的严峻形势。
面对这一挑战,郝希山院士强调,规范化筛查是实现乳腺癌早诊早治、提高生存率的重要途径。然而,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在乳腺癌筛查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美国通过筛查发现的乳腺癌占比超过20%,而我国这一比例尚不足5%;美国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高达85%,我国则不足20%。
为改变这一现状,中国抗癌协会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牵头开展了多项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项目。在大样本的乳腺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筛查和统计分析基础上,联合发布了《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该指南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从筛查起始年龄、筛查方法、筛查成本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指南推荐,对于一般风险女性,建议从45岁开始进行规律性乳腺X线筛查,每2年一次。对于高危人群,筛查策略则有所不同:来自乳腺癌高危家族且明确携带乳腺癌相关突变基因的女性,建议自35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乳腺核磁共振检查;无早发乳腺癌家族史或不携带有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的其他高风险女性,建议40至44岁期间每年1次乳腺超声筛查,45岁后推荐每年1次乳腺X线联合乳腺超声筛查。
郝希山院士指出,我国在制定乳腺癌筛查方案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筛查时间、筛查手段和经济费用。以天津为例,2008年在天津进行的筛查项目共筛查122.6万人,发现654例乳腺癌,其中0~1期乳腺癌占比42.45%,显著高于临床就诊患者的17.1%。随后的多中心乳腺癌优化筛查方案研究(MIST)进一步证实,40至65岁女性采用每两年一次的乳腺手诊与X线并联筛查策略符合成本效益。
针对有遗传基因的乳腺癌,天津肿瘤研究所对6个相关基因进行二代基因检测,共检测272例外周血样本,发现23个致病性胚系突变,其中9个为新的变异位点。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精准筛查和预防提供了新的参考。
郝希山院士建议,女性从35岁起应每年进行两次或每两年进行一次B超检查。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应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频率为每年1~2次。同时,应建立分子肿瘤专家委员会(MTB),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系统化诊疗措施,优化规范化治疗方案。
“到2030年乳腺癌五年生存率提高15%”是国家设定的重要目标。郝希山院士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乳腺癌防控诊疗体系,提高预防、筛查能力,普及早诊早治理念。通过规范化筛查和精准诊疗,我国有望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和患者生存率,减轻疾病负担,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