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东汉末年的割据枭雄
公孙瓒:东汉末年的割据枭雄
公孙瓒,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武将和军阀,也是汉末群雄之一。他以勇猛善战和对抗北方游牧民族而闻名,但最终在与袁绍的争霸中失败。
军事才能与白马义从
公孙瓒出身贵族,因母亲地位低微,起初仅担任郡中小吏。他相貌俊美、声音洪亮且机智善辩,深受涿郡太守赏识,并娶其女为妻。随后,他在缑氏山师从卢植学习经典,与刘备成为同门兄弟。
公孙瓒在军事上表现出色,曾以少胜多击败鲜卑骑兵,因此声名鹊起。他组建了著名的“白马义从”,以精锐骑兵闻名,多次重创乌桓等游牧民族,被称为“白马将军”。
白马义从原指跟随公孙瓒的那些善射之士。公孙瓒在与胡人的对战中,深深的感觉一队精锐骑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为原形,组建了一支轻骑部队,命名为“白马义从”。部队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战马,活跃于北方幽州,燕代地区,是一支善射的轻骑兵武士部队。
白马义从建立之初,战功赫赫。史料记载中,胡人惧怕瓒的白马义从:“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乌桓“乃画作瓒形,驰马射之,中者辄呼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
政治斗争与性格矛盾
尽管公孙瓒英勇善战,但他的政治手段和性格缺陷导致了他的衰落。他与幽州牧刘虞因政策分歧产生冲突,最终杀害刘虞并吞并其地盘。这一行为虽让他短暂控制北方四州,但也引发了民愤和士卒离心。
公孙瓒与袁绍的争霸是其一生的关键。初期,他凭借“白马义从”的机动性占据优势,但在界桥之战中被袁绍部将麹义击败,此后转为防守策略。他固守易京,修建高墙深沟,却逐渐失去主动权。最终,袁绍攻破易京,公孙瓒自知无法抵抗,选择引火自焚。
性格分析
公孙瓒的性格充满矛盾:他对恩人忠诚,如追随刘太守至贬谪之地;对敌人则残酷无情,如对待刘虞和北方游牧民族。这种性格使他在乱世中既能取得辉煌战绩,也因缺乏政治智慧和灵活性而走向灭亡。
公孙瓒亲手葬送刘虞这件事,堪比吕布三姓家奴的作风。所以,公孙瓒在很多方面,其实都和吕布很像。勇敢、能打、有野心,却又残忍,无情,不守规矩。以及,他们拥有类似的出身特点:都出生在北方接壤匈奴等少数游牧民族的地方。吕布出生在五原九原,公孙瓒出生在辽西令支。但是,公孙瓒与吕布最像的,还是他们对于规矩的蔑视——尤其是在面对人的时候。这一方面,他们都做不到公平以及赏罚明白,换句话说,搁着曹操刘备,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但到了公孙瓒们这里,就不在乎这些规矩了,成了功过赏罚,全在一念之间。
公孙瓒这种性格特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亲手除掉了自己的恩人,而且做得非常残忍。刘虞上任幽州刺史后,给公孙瓒兵马钱粮,给他封官进爵。史书记载:刘虞但留公孙瓒将步骑万人屯右北平……迁公孙瓒奋武将军,封蓟侯。结果公孙瓒如何报答他的恩人?刘虞为公孙瓒所败,出奔居庸。公孙瓒攻拔居庸,生获刘虞,执刘虞还蓟,斩刘虞。直接杀了。
然而,公孙瓒性格却又是一体两面。在反复无常,无情无义和不守规矩这一方面,他有时候又似乎能表现出重情重义,很守规矩。例如,《三国志·田畴传》这样记载:刘虞死,田畴谒祭刘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公孙瓒闻之大怒曰:汝何自苦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田畴答曰:汉室衰颓……岂忍有从将军者乎!刘虞对田畴有恩,公孙瓒与刘虞有仇,田畴又吊丧刘虞,因此,是明明白白和公孙瓒对着干。这种情况下,田畴虽有骨气,但碰上不吃这一套的公孙瓒类的人物,公孙瓒通常都不可能为情义所动。但这一次,他壮其对,释不诛也。最后,纵遣田畴。大意是说,公孙瓒非常钦佩和欣赏田畴的勇敢和忠义,最后原谅了他。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公孙瓒性格的反转。通常来讲,公孙瓒属于刚猛型的人。《王阳明全集》中说,刚猛型的人,有点是勇敢,刚强,讲义气。缺点是狭隘,刚愎自用,固执己见。这句判断中暗含着:刚猛型的人,不容易变通。而公孙瓒这种刚猛至极之人,更不容易在自己性格的强势方面做出巨大改变或者变通。但在处理田畴案时,公孙瓒却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克制住了自己内心不守规矩和残暴无情的性格特点,出乎意料地原谅了田畴的行为。
公孙瓒这种性格的两面性再次印证了:只要在那个时代,能有一席之地,就绝对不简单。看似只有残暴的董卓,以及看似只有愚蠢的袁术,在那个时代,就是因为都曾经有过自己的一席之地,就绝对不是傻瓜。因此,分析这类历史人物,绝对不能仅仅着眼于他们本身的历史文献,一定要着眼于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与他们相交过的人物和事情。
总体而言,公孙瓒是一位能力突出但性格复杂的将领,在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下,他的悲剧结局反映了个人局限与时代背景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