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knowcat.cn/p/20241227/2313643.html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复发率高达70%,多次复发后患者的社会能力下降,并趋向衰退。因此,患者在出院后回归社会因婚姻、学习、工作中的挫折感到生活毫无意义,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本文通过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幸福感与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的关系,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研究背景

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具有病程迁延、致残率高、易复发等特点,该病的复发率较高,有资料统计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高达70%,多次复发后患者的社会能力下降,并趋向衰退[1],因此患者在出院后回归社会因婚姻、学习、工作中的挫折感到生活毫无意义,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幸福感成为评判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主观幸福感是以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为基础,个人综合状态的一种感觉体验,本研究介绍笔者所在中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幸福感与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关系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中心门诊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2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7例,女95例,年龄19~63岁,平均(45.5±4.3)岁,病程2~10年,平均(6.5±2.2)年。按照患者总体幸福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评分分为观察组32例(GWB>75分)及对照组230例(GWB≤75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患者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标准,无严重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均在知情自愿原则下参与本调查,入组后能完成整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暂不变更药量。

方法

患者初次就诊后,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其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态、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病程进行调查,应用GWB对就诊患者进行调查,评价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共33项,分析指标为总分,理论最高值为162分,幸福感与分值呈正比,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cale,GSES)测定,共分10个项目,总分为10~40分,自我效能水平与得分呈正比,社会支持量表由6个条目构成,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控制性,每项10分,分值越高说明获得社会支持越高[2]。按照患者GWB评分分为观察组(GWB>75分)及对照组(GWB≤75分),总结精神分裂症患者幸福感与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的关系。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对照

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GWB评分及G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呈明显正相关。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对照(±s,分)
组别 n GWB GSES
观察组 32 93.3±13.7 32.2±4.5
对照组 230 56.7±12.2 22.6±3.7

两组患者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比较

观察组患者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及控制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比较(±s,分)
组别 n 亲密度 情感表达 独立性 成功性 娱乐性 控制性
观察组 32 8.7±1.3 7.4±1.1 7.6±1.3 6.4±0.9 8.7±0.6 7.7±0.4
对照组 230 6.5±0.7 4.6±0.7 5.2±1.4 4.3±0.7 6.5±1.7 4.7±0.9

讨论

在本组患者中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幸福感处于较低水平,GWB评分>75分者仅为32例,占12.2%,且达标患者处于较低水平,精神分裂症患者处于弱势群体,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受到各种打击、挫折、很少能体会到成功者的喜悦,在家庭中缺少家庭温暖,感到孤独无助,对生活失去信心[3],自尊心不足,自我评价降低,影响自身潜能的发挥。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呈正相关,自我效能好,社会支持也高,减少应激时间对患者自尊及自控感造成的损害,患者能应对环境中的威胁有信心,坦然面对出现的健康问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幸福感是对自己生活的认知评价,国外有研究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幸福感来自于对过去、现在及未来生活的满意度,积极的情感体验、成就感均能增强幸福感[4]。精神疾病患者常受到社会歧视,不仅要接受疾病带来的痛苦,还要接受社会歧视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在本组资料中,患者幸福感与自我效能呈正相关,Bandura等认为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其所获得的实践经验、言语劝说、生理状态有关系,患者长期感到孤独、无助,自我评价较低、影响自我潜能的发挥[5]。社会流行病学认为社会隔离及社会紧密度较低的患者容易患精神疾病。临床工作人员要多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发挥患者在家庭中的作用,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发挥其社会支持作用。帮助患者设立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增强患者自我效能的实现,增加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性情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幸福感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加强患者的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水平,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幸福感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孔祥玲,刘维维.社区老年人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3.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9,26(8):83-86,127-131.
[3]杨廷忠,施卫星,许亮文.自我效能增强:临床护理的一种思路和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10,39(5):393-395.
[4]刘菁,李欣,杨萍.乳腺癌病人与配偶同步健康教育对病人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7):1801-1803.
[5]Lewis L.Mourning,insight and reduction of suicide risk in schizophre·nia[J].Bull Menninger Clin,2011,68(3):231-244.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