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新规”三周年:如何防止孩子游戏充值?
“830新规”三周年:如何防止孩子游戏充值?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简称“830新规”),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充值金额等作出严格限制。三年来,这一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显示,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热度明显减退,游戏时间从“宵禁”到每周严控3小时内。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仍时有发生。据统计,2023年有28.86%的未成年游戏用户消费减少,但仍有部分未成年人通过各种方式绕过监管进行游戏充值。如何有效防止孩子游戏充值,成为许多家长关注的焦点。
政策加码:为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戴上“紧箍咒”
2024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这是游戏行业首个完整的消费管理规范。该标准明确了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监护人等责任方的担责比例,为处理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纠纷提供了明确依据。
根据规定,未满8周岁的用户不能充值;8至16周岁的用户单次付费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累计付费金额不得超过200元;16至18周岁的用户单次付费金额不得超过100元,每月累计付费金额不得超过400元。这些规定为未成年人游戏充值设置了明确的上限。
平台升级:多重防护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面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各大游戏平台纷纷升级防沉迷系统。以腾讯为例,今年7月在全线产品推出“防代过人脸巡查”,加强“人脸识别充值提醒”,并针对疑似未成年人操作的高危账号新增“充值意愿认证”流程。网易则在《蛋仔派对》等游戏中实施严格的付费限制,并上线“一键禁止充值”功能。
然而,技术防护并非万无一失。据统计,32.0%的未成年人会使用家长的账号玩游戏,这成为防沉迷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家长的监管作用至关重要。
家长监管: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第一道防线
尽管近八成家长已知晓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政策,但仍有六成家长曾为孩子输入支付密码完成充值,超八成家长在知晓孩子使用成年人账号绕过监管玩手游时保持沉默甚至放任。这种监管缺失,导致48.7%的未成年人能够通过使用家长身份信息注册游戏账号来延长游戏时间。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磊指出,家长始终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家长不仅需要了解和使用游戏平台提供的监管工具,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
案例分析:如何有效处理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
当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发生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不能单独实施游戏充值等民事法律行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一般应当征得父母同意,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
家长在申请退款时,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包括但不限于:
- 孩子的游戏账号使用记录和充值记录
- 能够证明是未成年人未经允许操作的证据,如孩子的年龄证明、家长当时不在场的证明等
- 游戏内聊天记录、购买道具记录等
如果游戏公司拒绝退款,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寻求帮助:
- 向当地12345热线求助
- 向当地检察院未检部门寻求帮助
- 提起民事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预防永远比事后补救更为重要。家长应保管好自己的支付密码,定期查看账户和交易记录,关注孩子的游戏内容和在线行为。同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更多乐趣,从而减少对游戏的依赖。
结语
“830新规”实施三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游戏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要真正解决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家庭形成合力。游戏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加强防护,家长履行好监护责任,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