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必知:无乳链球菌感染预防新指南
孕妇必知:无乳链球菌感染预防新指南
什么是无乳链球菌?它对孕妇和新生儿有哪些危害?
无乳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也称为B族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正常定植于成年女性生殖道或胃肠道。对于孕妇和新生儿来说,这种细菌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
研究显示,无乳链球菌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首要因素。在欧美发达国家,活产新生儿中无乳链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高达0.4‰~1.4‰。我国相关研究也表明,婴儿侵袭性无乳链球菌的发病率为0.55‰~1.79‰,病死率高达6.45%~7.1%。
无乳链球菌感染在新生儿中可分为早发型(出生后0-6天)和晚发型(出生后7天至3个月)。早发型感染主要由垂直传播或产时误吸引起,临床表现为肺炎、败血症或脑膜炎,多在生后12-48小时内发生。晚发型感染则主要表现为菌血症、脑膜炎,也可能出现器官或软组织感染。
如何预防无乳链球菌感染?最新指南有哪些重要更新?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最新发布的《新生儿早发型B组链球菌感染预防指南》对预防措施进行了重要更新。以下是关键要点:
筛查时间调整:新指南建议在妊娠36-37+6周进行常规筛查,相比之前的35-37+6周有所推迟。这一调整基于研究发现,分娩前5周内的筛查结果能更准确地预测孕妇产时的定植状态。
筛查方法:应同时从阴道和直肠采集标本进行培养,不推荐单独进行子宫颈取样。研究显示,联合取样的敏感性高达100%,而单纯阴道取样的敏感性仅为58.6%。
产时抗生素预防:对于以下情况的孕妇,应进行产时抗生素预防:
- 本次妊娠期间任何时候发现无乳链球菌菌尿
- 既往有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早发型感染病史
- 妊娠36-37+6周阴道-直肠培养阳性
对于至分娩期仍未进行筛查的足月孕妇,如果存在以下危险因素,也应进行产时抗生素预防:
- 体温≥38.0℃
- 破膜时间≥18小时
- 快速检测无乳链球菌阳性
- 有无乳链球菌阳性史
预防措施的效果如何?
研究数据表明,通过孕期筛查和产时抗生素预防,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在美国,实施筛查预防策略后,早发型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发病率降低了超过80%。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预防策略主要针对早发型感染,对于晚发型感染的预防效果有限。此外,过度使用抗生素也可能带来耐药性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多关注疫苗研发,以期通过特异性疫苗进一步减少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
对孕妇和家庭的建议
- 及时筛查:所有孕妇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在妊娠36-37+6周进行无乳链球菌筛查。
- 遵医嘱用药:如果筛查结果为阳性,或有其他高危因素,应严格遵循医生建议,在分娩时使用抗生素预防。
-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生殖器和会阴部的清洁。
- 关注症状:产后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发热、呼吸困难、反应差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无乳链球菌感染对母婴健康的威胁。孕妇和家庭成员应充分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疗团队的指导和建议,共同守护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