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读书笔记①佛教与古印度文化的关系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读书笔记①佛教与古印度文化的关系
开读南怀瑾先生的《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这本书目前在中国大陆一共有四个版本,内容基本没有差异,但在书名略有不同: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和2016年分别出版一次,书名为《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东方出版社于2008年和2015年也分别出版一次,书名为《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连同书籍的介绍部分也大致相同:
全书分为五章,对古代印度的社会与宗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汉代至清代佛教的兴衰变迁,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现状与思考,以及亚洲和欧美各国的佛教概况等,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书末所附的《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乃是研究佛教丛林制度的由来、内容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文献,颇具价值。
与此同时,南怀瑾先生著述的中国道教发展史著作也同样由这两家出版社出版,书名同样分别为《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和《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南怀瑾先生一生著述颇多,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各种版本尤其复杂,实质上内容并无变化,只是不同出版社受权出版后略作差异标识,如果想系统读南怀瑾著作的朋友,建议成套下单。
另外,仅就佛教史和道教史两书来看,微信读书两个出版社的版本都有,其他著作应该也基本在线,建议线上先读,喜欢再买。
回到南怀瑾先生所著《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与其他讲述中国佛教发展史的著作不同的是,南怀瑾先生认为,讲中国佛教之前应先搞清楚古印度的宗教文化发展脉络,以及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同时期古印度的哲学思想潮流情况,因此用了大约五分之一的篇幅梳理了上古时期印度的文化背景及宗教哲学状况。
另外,南怀瑾先生这本书的创作时间约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甚至更早时期(有待考证),因此时间线的截止时间为1949年,他在引言中写道:
“就人事和时间而言,只写到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的前后,目前的情况,都已如所周知,而且也未到定论的阶段。总之,人世间难以逆料者是事,善于变化者是人,所以对于目前的人事,只有留待他日历史的定评了。”
感谢出版社忠于原著版本,这样的文字在如今的中国恐怕再难以通过审核了。
以下为南怀瑾先生《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读书笔记,本次分享其中第一章《佛教与印度固有文化的关系》。
南怀瑾认为:古印度文明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出现和发展,至公元八世纪遭遇伊斯兰文明侵入而急剧衰落,公元1000年前后,亦即中国北宋时期,古印度文化已经逐渐隐入历史尘烟。
现在的观点认为,古印度作为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远古文明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同时代的哈拉帕文明。
据现代考古发掘成果证明,由达罗毗荼人创造的哈拉帕文明发展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印度半岛北部地区,至公元前2500年前后进入繁荣时期,公元前1900年前后,因地理自然条件的恶化和外族入侵而逐渐衰落消亡。
在经历几个世纪的文明黑暗时期之后,公元前1500年左右,由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在历经数百年战争后,终于成功征服达罗毗荼人,从而为印度带来了吠陀文化和种姓制度,这就是今天我们惯常意义上所认知和讲述的古印度文明。
吠陀文明将古印度人划分为等级分明的四大种姓,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为世袭而职司祭祀的专业僧侣,是掌握了宗教和文化权力的最高等级。其次为“刹帝利”,是集军权和政权于一族的王侯武士族群,为世袭的统治者。“吠舍”阶级为拥有财货、从事贸易流通的商贾阶级。而“首陀罗”则为从事耕种等生产活动的农民阶级。
不在以上四大阶级中的则是那些每日与“不纯之物”接触的职业工作者,他们世代均是贱奴身份,专事伺候主人的吃喝拉撒等生活需求,地位极为卑下。
由于婆罗门属于绝对不从事劳作甚至是统治事务的最高阶级,他们崇尚“神人”和“神我”思想,并依据“四吠陀典”形成了古印度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婆罗门教”,也形成了古印度早期的宗教哲学思想。
依据婆罗门的思想,他们认为最理想的人生应该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净行、家居、林栖和遁世。
“净行时期”为少年时享受教育的生活阶段。“家居时期”为壮年时的居家生活,这个时期应该结婚生子和经营家庭。“林栖时期”是中年家庭稳定之后要隐居修道,以求得“神我”的升华。最后的“遁世时期”则是老年时修行圆满、身心净化,从而脱离尘世、遁迹山林。
这种理想的人生规划为婆罗门所独创,刹帝利和吠舍阶级可以仿效,但首陀罗及贱民被绝对禁止参与。
与此同时,掌握世俗统治权的刹帝利对婆罗门垄断宗教文化的现状逐渐产生不满,他们开始生发出一些新的思想,研究“神我”灵魂的究竟和探求宇宙万象的根源,与婆罗门传统的“吠陀”思想相抗衡,释迦牟尼的佛教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吠陀”意为明智、知识、启示,相当于中国的“智论”或“明论”,即求了知宇宙人生的智慧。印度的宗教哲学则是依据吠陀经典去确定民族的文化意识和传播文化教育,也就是婆罗门教的文化中心时期。
吠陀经典包括赞颂(曼怛罗Mantra or Sāmhita,本集)、净行书(婆罗哈摩拏Brahmana,婆罗门书、梵书、神学书)和奥义书(优婆尼沙陀、优婆尼沙昙Upantsad,秘密书、哲学书)三大类,最古老的赞颂本集即为“四吠陀典”《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分别为赞诵、祭祀、歌咏和祈禳,也是狭义上“吠陀”的指称。
吠陀经典的变化亦是古印度宗教哲学发展的可观路径,从吠陀典至净行书再至奥义书,探讨宇宙人生的态度与方法愈来愈加严密,内容也愈来愈充实广博。
吠陀的赞颂明论最初持泛神主义的多神崇拜论,凡天地山川万物均以歌颂,它最鲜明的宗教哲学观点是没有因果报应、没有过去和轮回,但人类的灵魂是不灭的,肉体死后灵魂回到夜摩天(yamam vaiv asvatam),仍然可以感知祭祀。
后期的吠陀典开始出现“原人”的论说,认为“原人”是最至高无上的主神,是宇宙人类的最原始者,宇宙万物都是原人的分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吠陀典的理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探究宇宙及人类根源的需求,于是渐次有了净行书的兴起。
净行书改造吠陀哲学中的原人论创造了一个造物主宰的神,这个主神就是“梵”,认为“梵我不二”。
婆罗门阶级奉行净行书思想,因此而形成了巩固的“婆罗门教”,但同时仍遵循吠陀传统崇拜自然,对阿修罗、恶鬼、罗刹等神怪也一律加以尊敬。
净行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提出了“因果报应”的宗教哲学思想,有轮回,也有天堂和地狱,这就是业果报应的最初来源。
继净行书之后所兴起的,就是奥义书。
南怀瑾认为,“吠陀是印度上古传统宗教哲学的渊源。一变而有净行书,包罗丛博,为印度原始宗教婆罗门教的哲学宝典。再变而有奥义书,为印度宗教哲学,与知识分子和平民普遍的哲学总汇”。
奥义书的主要思想是确定“梵我不二”和“大梵化生万象”,并提出了“轮回与解脱”的说法,以及解脱的方法。
奥义书的梵我哲学就是要把个人的、肉体的、自我感知的“人我”超脱到“大梵”中去。天地万物、宇宙万象都是“大梵”化生,是“大梵”的幻象,只有一个“梵我”是永恒真实存在的。
个人觉得,奥义书的思想和概念极为丰富,这里就个人的阅读理解来厘清一下“人我”、“梵我”、“大梵”的关系。
“人我”,是现实世界我能感知的“我”这个人,是肉体的我,当下的我,正在看这段文字的我。
大梵”,是化生天地万物和宇宙万象的那个最高的神,或者意念,或者灵魂,包括“人我”也是“大梵”所化生。
“梵我”,就是“人我”和“大梵”合一不二的结果,梵就是我,我就是梵,类似于中国人讲的天人合一。
奥义书的轮回与解脱论认为,梵我被人我的肉体和意念所包围,要想成为那个无喜、无忧、无痛苦、无快乐的梵我,便要解脱,无法解脱将堕入轮回。
因此,奥义书的最终目的便是求得解脱,脱离罪恶烦恼,悟得唯一不二的梵净,成为“梵我”。而人之所以不能得梵净,就是因为无明的障碍,只有修习禅定和瑜珈,抑制感觉和表象的活动,念诵梵的表征唵(嗡Om)字的密语(密咒),能够念念相续,渐渐可以把握身心,进入真净的梵我和大梵重新合一不二。
(注:部分文字直接摘录于南怀瑾先生的书,因本文属于读书笔记,恕不一一标出。)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