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如何保护工人的呼吸健康?
建筑工地如何保护工人的呼吸健康?
建筑工地呼吸健康问题的严峻现实
建筑工地是职业病高发地,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据统计,2019年全国共报告各类职业病新病例19428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就占约82%,达到15947例。这种疾病最常见于采矿、采石、建筑和人工宝石加工行业,工人经常在充满粉尘的环境中工作,防护装备很少。
建筑工地呼吸系统危害的主要来源
建筑工地常见的呼吸系统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粉尘、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物质。
粉尘是引起装修工人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祸首,在装修过程中产生的木屑尘、水泥尘、矽尘、石膏尘、陶瓷尘及有机粉尘等的吸入可引起尘肺、粉尘沉着症、呼吸道慢性炎症等。
有害气体主要来自装修材料,如甲醛、苯、氨等。甲醛主要存在于由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制成的装饰材料中,特别是人造板材、粘胶剂含量较多。苯及同系物包括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等主要存在于装修使用的油漆、各种油漆涂料的添加剂和稀释剂、各种粘胶剂、防水材料等。氨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是在冬季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墙体中加入尿素和氨水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防冻剂。
放射性物质如氡,主要来自石材类装修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石膏、建筑陶瓷、瓷砖等。如装修工长期接触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中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的放射线和放射性气体氡,可对装修工机体的免疫系统和造血功能造成影响,甚至导致肺癌的发生。
个人防护措施
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根据粉尘的种类和浓度,按照GB/T 18664的要求为劳动者配备符合要求的呼吸防护用品,并定期更换。在高浓度粉尘环境中,应选择过滤效率高的防尘口罩;在有害气体环境中,应选择相应的防毒面具。
改进施工工艺:采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和工具,淘汰粉尘危害严重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和工具。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或密闭隔离操作。如将挖土机、推土机、刮土机、铺路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的驾驶室或操作室密闭隔离。
加强通风换气:在密闭空间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施工时,应采取强制通风措施,降低有害物质浓度。凿岩作业应正确选择和使用凿岩机械,配备除尘装置,采取湿式作业法。
定期健康检查:建筑工人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尤其是经常接触含苯材料或可疑放射性高的石材作业的人员应定期做血分析化验,接触粉尘的瓦工、木工应拍摄X线胸片等。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工人应主动学习职业健康知识,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危害因素,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在工作中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必要时可拒绝在没有适当防护的条件下工作。
系统性防护建议
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建筑企业应按照《建筑施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工人的职责。
加强现场管理:对施工现场裸露的道路应进行硬化处理,成立现场清洁队每天对施工道路进行清扫和洒水。原材料在贮存与运输过程中应有可靠的防水、防雨雪、防散漏措施。
采用环保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优先选用无毒或低毒的环保材料,如无苯油漆、低甲醛合成板等,从源头上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加强培训教育:定期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危害识别、防护用品使用、应急处理等。
完善应急预案: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一旦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减少事故损失。
建筑工人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保护建筑工人的呼吸健康需要政府、企业、工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标准;企业应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职业健康管理;工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与防护;社会各界也应关注和支持建筑工人的健康事业,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