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两种退烧药家庭常备,但与这些感冒药联合服用要当心!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两种退烧药家庭常备,但与这些感冒药联合服用要当心!
发热是常见的身体反应,正确使用退烧药对于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两种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各有其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发热问题。
发热的定义
发热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烧。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温为准,37.5℃~38℃为低热,38.1℃~38.9℃为中度发热,39℃~40.9℃为高热,≥41℃为超高热。
体温上升到多少度要用退热药
出现发热,尤其是中、高度发热请尽快就医,找到发热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烧药。
通常认为,腋下温度超过38.5℃的患者,考虑使用退热药物来缓解发热,保障患者正常饮食和睡眠,以便有体力对抗疾病;2月龄以上婴幼儿和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使用退热药。
年龄<2个月的婴儿不宜用退热剂降温。儿童退热药应选用疗效明确、可靠安全、副作用少的药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退热药多属于解热镇痛抗炎药,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WHO推荐的退热药物。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为最早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包括胃肠道反应,影响免疫、神经、呼吸、心血管系统等),现在临床很少用于退热。
各种退热药物的特点
对乙酰氨基酚(醋氨酚,扑热息痛)
对乙酰氨基酚为苯胺类非甾体抗炎药,其解热镇痛作用缓和持久,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但抗炎作用弱,单次或反复使用此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无影响,对胃肠道无刺激,毒副作用少,较易耐受,故作为解热镇痛药优于阿司匹林,临床应用广泛。对乙酰氨基酚常与其他药物组成复方非处方药。
布洛芬
布洛芬为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此类药物也因其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广泛。本品口服吸收迅速完全,1~2小时达血药浓度高峰,且能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浓度。
但由于其半衰期短,维持时间6~8小时,为持续发挥作用需要一天多次服药(3~4次);对于缓释制剂,每天2次给药即可,如芬必得等。
使用退热药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了解了药品品种后,我们再来看看大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一些疑问。
- 家庭备药应选择合适的剂型
目前市场上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有不同厂家、剂型、规格的制剂可供我们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包括片剂、缓释片、口服溶液、口服混悬液、滴剂、栓剂等;布洛芬包括片剂、缓释胶囊、混悬液、混悬滴剂、咀嚼片、颗粒剂、泡腾片、栓剂等,其中口服剂型为首选。在药店自行购买备用退热药时,需选择带有OTC标识的非处方药品。婴幼儿和儿童由于吞咽困难问题,一般选用混悬滴剂、混悬液或颗粒剂。
- 切勿重复超剂量使用
● 用于治疗感冒的多种复方制剂中,如氨加黄敏胶囊、酚麻美敏片、日夜百服咛、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快克)、复方氨酚烷胺分散片(感康)、维C银翘片等,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如需联合应用,须谨慎计算其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总剂量,避免因每日对乙酰氨基酚的总量超过2克而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 部分中成药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例如感冒安、复方感冒灵、感冒灵、感冒清、苍莲感冒片、东山感冒片、金防感冒颗粒、贯防感冒片等,不建议与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同时服用。通常在此类药物服用后体温仍持续升高时, 可酌情使用解热镇痛药,优先选择较低剂量。
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发热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和其他用药,避免自我用药导致的某类成分超剂量使用。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药品起效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随意增加退热药服用的次数。
- 特殊人群用药需特别注意
下表列出了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区别,供大家了解与参考。
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发热时,更要注意遵医嘱,不可随意自行用药。
-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两种解热镇痛类药交替使用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均通过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起到退热的作用,两药联合或交替使用有可能导致剂量错误或混淆给药间隔时间,引起药物过量或中毒,造成肝、肾损伤,因此退热时不推荐两种药物交替使用。
- 并非发热就必须用退热药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发热不是一种病,而是身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退热治疗会干扰热型、掩盖体温与脉搏之间的关系(如相对缓脉)等,不但影响诊断及对预后的判断,更影响对治疗效果的评估。因此,低热时主要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而无须处理发热。退热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患者的舒适度,而非单纯地恢复正常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