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年轻人也能入住养老院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年轻人也能入住养老院了?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shyouth.net/web/1/shouye/qingchunshanghai/info-5782d46e3495482c02c6123538550e10.html

近期,全国各地兴起了一种名为“青年养老院”的新兴休闲与社交场所,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种面向年轻群体的场所,究竟是一种创新的生活方式,还是在宣扬“躺平文化”?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一现象。

“青年养老院”的兴起

近期,社交平台上兴起了一个个名为“青年养老院”的地方。据了解,这是一种面向年轻群体的新兴休闲与社交场所,通常位于风景优美的乡村或拥有良好生态优势的郊外,给年轻人提供暂时远离都市高压环境、放松心情的空间。

与传统民宿和出租屋不同,“青年养老院”包食宿,提供多种休闲活动,还会组织各类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部分青年养老院还提供以工换宿、以工换饭的机会。

网友对“青年养老院”的看法不一。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年轻人提供了放松身心的机会;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躺平文化”的体现,担心会影响年轻人的斗志。争议的核心在于这种模式是否真的能帮助年轻人解决问题,还是仅仅让他们暂时逃避生活压力。

主理人的不同理念

小院主理人对“青年养老院”的理念也不尽相同。有的主理人认为“青年养老院”主要瞄准迷茫的青年人阶段性躺平的精神需求;有的主理人则认为“青年养老院”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旅居社区,是为了让年轻人带着全新的力量和梦想再次出发。

在上海郊外,隐藏着一处名为馋溪小院的宁静角落。它的主理人欣恩创建小院的初衷很简单:她观察到不少年轻人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渴望逃离都市的繁忙,寻觅一片可以暂时安放疲惫身心的净土。恰好她在乡村拥有几间闲置的房间,便萌生了以工换宿的想法。

小院不仅是一个住宿的地方,更是一个美食与心灵疗愈的集合体。从手工米酒、酒糟鱼到各式手工甜品,每一份美食都承载着欣恩对生活的热爱。对于“青年养老院”,欣恩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她并不赞同将其视为青年“躺平”的象征,相反,她想利用小院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可以暂时放缓脚步、反思自我、重新出发的场所。


入住青年的体验

小舒原本是“大厂螺丝钉”,今年3月决定离职做数字游民。离职后的第三个月,她住进了“青年养老院”。“还没确定下一个落脚点前,我选择来这里体验一种新生活。”

这里四面环山,民风淳朴,可以在河里舒服地泡脚,还可以爬到山顶俯瞰村子的全貌,还能去山上割草喂羊。小舒评价“青年养老院”像一个集乡村生活体验、社交互动为一体的青年社区。它汇聚了来自不同背景、年龄的个体,营造了年轻友好的社群氛围,让大家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乐趣。

然而,她也直言“青年养老院”尚处于需要不断完善的阶段。“如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不健全,可能会给居住者带来一些不便。”

专家观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晓文深入分析和解读了当下渐热的“青年养老院”现象。他认为,“青年养老院”功能定位与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之间可能存在错位,同时对于这类机构在心理安抚、能量积蓄以及经济支撑方面的可行性表示怀疑。年轻人真的能在“青年养老院”得到心理疗愈、积蓄足够的能量并且找到新的人生方向吗?其间他们的经济来源问题怎么办?对于这些现实问题,他表示担忧不已。

对于那些选择入住“青年养老院”,暂时处于失业状态或对未来感到迷茫的青年人,陆晓文的建议简洁而深刻:“用自己的血汗与力气养活自己,去体验真正的社会。”先学会在社会中自力更生,想办法独立生存下来,自食其力,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陆晓文建议年轻人在追求理想化生活与事业的同时,或许也可以回头看看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与真实,敢于平凡,甘于平凡,勇于实践,找寻到值得珍视的东西,从而寻回迷失的自我。切忌在他人对“不凡”的鼓吹中迷了路。

青年时评

“青年养老院”是噱头,青年寻找慰藉的心却是真的。近段时间,不少咖啡厅、酒吧、民宿、农家乐打出“青年养老院”的牌子,吸引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前来喝咖啡、聊天、种地、晒太阳……享受所谓的“养老”生活。这在青年人群体中形成一股“潮流”,也在舆论场上引起争论。有人认为年轻人是在逃避责任,不值得提倡;也有人认为,当前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年轻人用“暂时养老”的方式调整状态,我们应当包容。

其实,仔细分辨这些“青年养老院”的实质内容就能发现,它们并不具备养老的基本设施和功能,也没有护理人员、保健医生等,相关服务无从谈起。除了更换名头,它们依然是咖啡馆、民宿……说白了,将“养老”和“青年”挂钩,无非是商家用于招徕消费者的噱头罢了。而热衷于此的年轻人也心知肚明。所以他们不是冲着养老去的,而是另有所图。

在这里,语词的能指和所指发生分离,“养老”已然脱离日常语境,变换了内涵。对年轻人来说,“养老”具有双重含义。首先,“养”意味着肉身从生存困境中解脱出来,能愉悦地享受生活;“老”则代表在社会关系中占据较高位置,从而避免很多针对年轻人的刻板偏见,获得精神上的释放。这种肉身解脱和精神释放所带来的自由度和松弛感,才是年轻人内心渴求的。

那为什么要去“青年养老院”寻求呢?因为它们大多位于远离市区的郊区或乡村。远离市区也就远离无处不在的喧嚣、远离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慢下来、静下来,细细体会生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青年养老院”这块招牌产生的聚集效应,吸引了一大批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有不同的成长轨迹和职业背景,因为相近的感受、共同的需求走到一起,互相取暖、慰藉。

从这个意义上,“青年养老院”提供的是一种情绪价值。年轻人在这个场景中放松身心,寻找同温层,收获“满血复活”的充实感。

当然,“养老”只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调适,人们终究要回归原有轨道,重新考虑如何与自身、与他者相处。对此,人类学家项飙“重建附近”的提议值得参考。项飙认为,年轻人出于种种原因逃离身边的小环境是可以理解的,但逃避不解决问题,反而加剧虚无感。项飙建议年轻人从自己的“附近”着手,多和周遭的人与事打交道。比如,和一起乘电梯的邻居聊聊,和小区保安交谈、观察沿街商铺的生态等。通过对一草一木的观察、了解,重新构建自己和周边、和社会的关系,从现实中汲取力量。

“青年养老院”映射了年轻一代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是年轻人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试图找到平衡点。但是,真正的成长需要面对而非逃避困难,需要积极与周边环境建立联系,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定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