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落实职业病防治新规定?
企业如何落实职业病防治新规定?
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正,进一步强化了企业作为职业病防治责任主体的地位。随着职业病防治工作不断深入,企业如何有效落实新规定,成为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的关键。
企业职业病防治责任体系
企业作为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需要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企业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工人的职责,形成从管理层到操作层的完整责任体系。
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知识和管理能力,负责日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卫生培训等。
职业病防治的具体措施
- 工程防护措施
企业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企业需要采取以下工程防护措施:
- 通风排毒:通过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方式,降低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
- 密闭尘源:对产生粉尘的设备或场所进行密闭处理,防止粉尘扩散。
- 湿式作业:在产生粉尘的作业中使用水或其他液体,减少粉尘飞扬。
- 隔离操作: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 个体防护措施
在工程防护措施无法完全消除职业病危害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为劳动者提供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防护服、防护手套等。企业应当确保防护用品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监督劳动者正确佩戴和使用。
- 健康监护措施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取得相应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企业需要建立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记录个人健康状况、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等信息。
- 职业卫生培训
企业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劳动者也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三项行动”
2024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印发了职业病防治“三项行动”工作方案,为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扩面行动
企业需要按照规定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内容包括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情况及接触人数等。通过申报,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自身职业病危害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 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行动
针对中小微企业职业病防治能力薄弱的问题,国家将组织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企业应当积极利用这一资源,提升自身职业病防治水平。帮扶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卫生培训等。
- 职业病防治机构提质合规行动
企业应当配合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提升服务能力,确保职业病诊断、鉴定和治疗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企业需要按照规定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并承担相关费用。
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治新规定,不仅是为了遵守法律法规,更是对劳动者健康权益的负责。通过建立完善的责任体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参与国家专项行动,企业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为劳动者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