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槽罐车爆炸事故:安全管理的深刻反思与启示
温岭槽罐车爆炸事故:安全管理的深刻反思与启示
2020年6月13日16时,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的沈海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重大爆炸事故。一辆装载液化石油气的运输槽罐车在温岭西出口下匝道时发生侧翻,随后引发剧烈爆炸,造成20人死亡,175人入院治疗,其中24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477.815万元。
这起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暴露出危险化学品运输环节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事故调查组经过深入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典型的液化石油气运输槽罐车超速行经高速匝道引起侧翻、碰撞、泄出,进而引发爆炸的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事故原因剖析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驾驶员谢志高在驾驶车辆从限速60公里/小时路段行驶至限速30公里/小时的弯道路段时,未及时采取减速措施导致车辆发生侧翻。然而,这起事故并非简单的操作失误所致,背后折射出的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严重缺失。
涉事企业瑞安市瑞阳危险品运输有限公司及其主要负责人无视国家有关危化品运输的法律法规,未落实GPS动态监管、安全教育管理、电子路单如实上传等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存在车辆挂靠经营等违规行为。此外,GPS监管平台运营服务商违规帮助瑞阳运输公司逃避GPS监管、电子路单上传主体责任,行业协会未如实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级评定,事故匝道提升改造工程业主、施工、监理单位在防撞护栏施工过程中未履行各自职责,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
事故后的安全管理强化
事故发生后,浙江省及各地市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以东营市为例,当地党委政府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危化品运输车辆及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具体措施包括:
强化安全监管和治理措施: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属地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并明确每一名运输车辆司机的责任。同时,强化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融合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开展针对性专项整治行动:包括移动式压力容器专项检查整治、路面通行专项整治、报废罐体存放处置专项整治以及危化品运输企业综合专项整治。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准入门槛等方式,对现有危化品运输企业进行整合,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制定更加简明实用、更有操作性的应急预案简本,完善AB角管理、24小时值守等制度。同时,探索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引导专业救助企业配置有关装备、培养专业救援人员,提升市域范围内救援能力。
完善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的建议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等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加强部门协同监管:危险化学品运输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各部门应建立联合执法协作机制和违法案件移交、接收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共享,提高监管效率。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从业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对于有资格要求的岗位,应当配备依法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企业应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联动,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响应,减少损失。
这起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才能有效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