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河治理:从“死河”到“重生”的百年环保传奇
泰晤士河治理:从“死河”到“重生”的百年环保传奇
泰晤士河,被誉为“英国的母亲河”,全长402公里,流经伦敦等重要城市,流域面积达13000平方公里。然而,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这条母亲河曾一度沦为“死河”。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导致河水严重污染,鱼虾绝迹,臭气熏天。
面对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英国政府于1858年启动了泰晤士河治理工程。这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治污战役,不仅让泰晤士河重现生机,更成为了全球河流治理的典范。
建立专业机构,统筹治理工作
治理初期,英国成立了“大都市工务局”负责伦敦主城区河段的排污系统建设。然而,由于权力有限,效果并不理想。直到1858年“大恶臭”事件后,英国议会通过修正案扩大工务局权力,治理工作才步入正轨。
二战后,英国政府秉持全流域管理理念,将200多个管水单位合并,组建了隶属于国家环境部的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对整个河流实施统一规划与管理。这一举措被欧洲称为“水工业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完善立法体系,保障治理成效
1858年通过的《大都市地方管理法修正案》首次限制污水排入泰晤士河。1876年颁布的《河流防污法》不仅是英国第一部水环境保护立法,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河流保护法案。
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相继出台《河流法》《水资源法》《水法》《污染控制法》等法律法规,并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修订。1973年,英国政府颁布新的《水资源法》,进一步完善了从供水、截污排污、废水处理到水质改良的法律体系。
创新工程技术,提升治理能力
早期治理主要集中在排污设施建设。1874年,泰晤士河南北两岸的隔离式排污下水道系统投入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污染状况。但很快发现,直接将污水排入出海口会导致海水倒灌,造成新的污染。于是,英国政府在两大排污口建立大型污水沉析处理厂,并陆续建设数百座污水处理厂。
20世纪初,英国开始采用氯化处理技术改善饮用水质量。1968年,水务管理局引进注氧法,每天向河水注入10吨氧气,以提高溶解氧浓度。近年来,更是运用超声波监测污泥密度、包膜电极监测溶氧等高科技手段,持续提升治理效能。
推行生态修复,恢复河流生机
为解决雨污混合水溢流问题,英国创新性地采用了曝气复氧措施,通过人工曝气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有效减轻暴雨对水质的影响。
在生态修复方面,英国实施了著名的“鲑鱼回归计划”,分三个阶段推进:首先人工养殖幼鱼,随后鼓励自然繁殖,最后评估人工与自然产卵鱼类数量。该计划的成功标志着泰晤士河生态系统已真正得到恢复。
此外,英国还在流域内建设多个水库,既保障供水,又可调节水量。同时,关闭了一批对河流污染严重的煤气厂、造船厂、炼油厂等企业,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
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河流的污染防治耗资巨大。英国创新性地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谁排污谁付费”原则,发展沿河旅游业和娱乐业,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这种产业化管理模式既解决了资金难题,又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显著成效,全球瞩目
经过持续治理,泰晤士河的水质显著改善。监测数据显示,河流的溶解氧含量明显上升,生化需氧量、氨氮、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均大幅下降。如今的泰晤士河已经重新跻身世界最清洁的城市河流之列。
泰晤士河的治理成功,关键在于大胆的体制改革和科学管理。他们对河段实施统一管理,把全河划分成10个区域,合并200多个管水单位而建成一个新水务管理局——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在水处理技术上运用传统的截流排污,生物氧化、曝气充氧及微生物活性污泥等常规措施。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养鱼、栽培等,从而给水务工作带来活力。
泰晤士河的治理历程告诉我们,河流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它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投入,更需要科学的管理和坚定的决心。泰晤士河的成功经验,为全球河流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